风控形同虚设!安逸花绕过监管向学生放贷,马上消金合规承诺成“空头支票”


河南女孩小赵的人生转折,始于一款名为“安逸花”的借贷APP上的500元借款。彼时还是高二学生的她,未曾想这笔看似小额的资金,会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她拖入债务深渊,最终让苦读多年换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变成一张作废的纸片——入学不到两个月,她被迫退学打工还债。
这起悲剧并非孤例。同期曝光的硕士生持学位证起诉马上消费金融的新闻,撕开了校园贷问题的又一道口子。一边是持牌金融机构标榜的“合规经营”,一边是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轻松获批贷款的现实,两者间的巨大反差,让人不禁追问:本该守护金融安全的风控体系,为何在学生群体面前形同虚设?
作为马上消费金融旗下的核心贷款产品,安逸花的官方宣传始终围绕“合规”二字展开。其公开信息显示,申请贷款需满足“年龄18-60周岁”“非在校学生”两大硬性条件,年化利率控制在7.2%-24%的司法保护范围内,还高调宣称通过ISO 27701隐私安全认证、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最高等级安全认证。这些资质背书,勾勒出一个“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形象。
但小赵的经历,却让这层合规外衣彻底失效。一个未满18岁的高二学生,既不符合年龄要求,也属于明确被拒的在校学生群体,为何能顺利通过身份审核、拿到贷款?是技术层面的身份验证存在漏洞,还是平台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放宽了审核标准?面对这一关键问题,安逸花方面始终保持沉默,这种回避背后,或许藏着不愿示人的经营逻辑。
深入观察不难发现,学生群体已成部分贷款平台眼中的“潜力客户”。尽管监管早已明令禁止向在校学生放贷,但一些平台却通过模糊审核、弱化身份验证等方式,变相向学生群体渗透。有学生反映,部分平台仅需身份证照片即可放款,甚至不核实是否为在校身份;还有平台以“低息”“无抵押”为噱头吸引学生,实际却通过手续费、服务费等隐性收费,将综合年化利率抬至36%以上,远超司法保护上限。
更恶劣的是,部分平台还存在“故意诱导逾期”的操作。有借款人表示,自己曾因平台未及时发送还款提醒而逾期,随后被收取高额违约金;还有人遭遇过“还款通道临时关闭”“账单信息模糊不清”等问题,这些看似偶然的故障,实则成为平台赚取额外收益的手段。对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而言,一旦陷入逾期,债务便会像滚雪球般迅速扩大,最终酿成无法承受的后果——有学生因欠下数十万网贷选择轻生,还有人冒用18名同学身份贷款57万元,将自己和身边人一同拖入泥潭。
回溯马上消费金融的历史,其合规问题早有前科。2021年6月,原银保监会就曾对其下发通报,直指七大违规行为,其中“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营销宣传夸大误导”“不合规催收”等问题,与如今安逸花暴露的问题高度重合。彼时通报明确指出,马上消金不同产品对“非学生承诺”的要求不一致,现金分期、循环额度等产品的年龄限制与商品分期存在差异,甚至有客服明确表示“只要年满18岁、系统审核通过,即使是学生也能放款”。
更令人警惕的是,除了学生贷款管理漏洞,马上消金还存在“监管套利”行为。通报显示,其与部分银行合作的联合贷款中,未按承贷比例共担风险,还将部分贷款利息转化为“金融服务费”支付给合作银行;在与保险公司合作时,未取得保险中介资质却代收代付保费,即便后续加入保险经纪公司,也未改变违规本质。这些操作,本质上是通过拆解业务、转移费用,规避监管对贷款利率、业务资质的要求。
在催收环节,马上消金的问题同样触目惊心。通报指出,其对委外催收机构审核不严,未建立评级考核制度,导致催收过程中频繁出现“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借款人信息”“电话侮辱攻击”等违规行为。而在如今的学生贷款案例中,类似的暴力催收依然存在——有学生表示,自己逾期后,家人、老师甚至同学都收到了催收电话和短信,个人隐私被肆意泄露,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小赵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不幸,更折射出金融教育的缺失。许多学生缺乏基本的风险意识,对贷款利息、逾期后果的认知一片空白,轻易被“低息”“快速放款”等宣传诱惑;家庭教育中,理财观念的培养也长期缺位,导致孩子面对金融选择时毫无抵抗力。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贷款,甚至在未告知辅导员的情况下,将其姓名、手机号登记为紧急联系人,既暴露了法律意识的淡薄,也忽视了个人信用的重要性。
从监管层面来看,尽管针对校园贷的整治从未停歇,但仍有平台通过“换马甲”“钻漏洞”等方式持续违规。这既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排查力度,对违规平台形成持续震慑;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对借款人身份审核的责任,避免“系统审核”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500元,在如今的消费语境下或许微不足道,却足以摧毁一个年轻人的大学梦。当持牌金融机构将盈利置于合规之上,当风控体系在学生群体面前彻底失效,受损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更是公众对金融行业的信任。马上消金曾因违规被通报,如今旗下产品又曝出学生贷款悲剧,这样的“重蹈覆辙”,何时才能真正停止?对于无数像小赵一样的年轻人而言,一个安全、健康的金融环境,不该是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