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旗·郑阔步】生态共生 绿城绿意更浓
扛旗·郑阔步——非凡这五年
——郑州市决战“十四五”、挺进“十五五”全媒体系列报道
生态共生 绿城绿意更浓
10月18日,晴空下的牟山湿地公园,秋意醉人。蜿蜒的登山步道,宁静的临水小岛,斑斓的秋日色彩,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秋雨过后,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天高水阔,大河浩浩汤汤奔流不息,河面白琵鹭、天鹅等群鸟翩跹,岸边白茅、芦苇、柽柳随风摇曳。
目前,湿地公园内有植物45科185属345种,观测记录的鸟类有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黑鹳在内的114种,已成为中国境内鸟类迁徙重要基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郑州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缩影。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5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化美丽中国先行区郑州样板建设,聚力打造公园型城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握紧“绿色指挥棒”,以攻坚拔寨的决心,纵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改善、持续改善,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作出了郑州积极而特殊的贡献。
新“气”象 蓝天白云成常态
夏秋之交的郑州,碧空如洗,白云悠悠,与现代楼宇相映成趣,仿佛一幅幅高清的“动态壁纸”。孩子被空中“棉花糖云” 吸引,市民纷纷举起手机、相机记录这迷人的美景,社交媒体上掀起一波“郑州天空之城”摄影热潮。
近年来,郑州市严守生态红线、筑牢生态基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长抓结构调整,近抓重点治理,重抓管控管理,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
目前,已实现主城区燃煤机组、全市非电燃煤锅炉双“清零”。完成民用煤“双替代”32万户,实现平原地区散煤用户“清零”。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由2020年的5.9%提高至24.2%。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64家。全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新能源轻型物流车辆、新能源渣土车、新能源水泥罐车、新能源牵引车数量居全国前列。全市煤炭、火电、水泥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90%以上。
“十四五”以来,郑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1~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年综合指数由5.28下降至4.51,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年浓度均显著下降,2025年截至10月16日,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3%。优良天数200天,同比增加26天。空气常新、蓝天常在已成为常态。
高“水”准 幸福河湖润绿城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郑州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有大小河流124条。近年来,郑州市全方位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不断深化幸福河湖建设。
黄河奔流至郑州巩义,洛河汇流其中,河洛邂逅,清浊交汇,书写出一段传奇。相传,河出图、洛出书,曹植写下千古流传的《洛神赋》。
洛河是黄河在河南的重要支流,其在巩义市境内全长33.68公里,两岸青峰叠翠、垂柳依依。近年来,巩义市不断深化河湖长制,以“河湖安澜、清水绿岸、环境宜居、人水和谐”为目标,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5年6月,洛河(巩义市城区段)获评河南省2024年度省级美丽幸福黄河。
湖光城市两相和,一片绿意映繁华。金秋的郑东新区龙湖美景醉人,湖中,天鹅翔集,湖水澄澈倒映高楼;岸上,游人漫步,层林尽染百鸟声喧。上古时期,这里是周王围猎的“圃田大泽”;新时代里,这里是游人如织的“幸福龙湖”。
龙湖自2012年蓄水成功以来,郑东新区围绕“水清岸绿、宜居宜赏、人水和谐”目标,系统推进龙湖幸福河湖建设,先后获评2023年度淮河流域幸福河湖、河南省2024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近年来,郑州市扎实推动《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实施,落实“清水入黄河”工程,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黄河花园口断面水质已连续5年达到II类水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2014年通水以来,水质持续稳定达到II类,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比例100%,地下水国控点位Ⅴ类水比例为0,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觅“粮”策 守护净土吃住安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良好的生态,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好的土壤,可以为群众提供“放心粮”“安心居”。
2023年4月27日,新密市双洎河流域超化段废弃煤矿井调查评估与封井回填试点项目完成成果验收,这种“以修代封截污保清”的治理,让郑家村村民从此告别了因煤矿采空区污水进入地下岩溶含水层引发的“红虫”水。
金秋的巩义市小关镇大山槐村,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旧貌换新颜,通过填土造田、覆土绿化等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了地质环境恢复,修复后的层层梯田,有的作为农田得到复垦,有的种上了绿化和观赏及经济苗木。
从废弃煤矿井的地下污水治理,到废弃矿山的地面形象蝶变,郑州啃下了水土污染联治这块“硬骨头”,让土壤成为生生不息的绿色财富,让居民真正望得见青山,闻得见花香,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5年来,郑州市聚焦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核心任务,以国家级“双区”(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为总抓手,打造水土联治“郑州样板”,截至目前,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100%,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兰博尔老厂区“垂直阻隔+原位修复”技术、新密“以修代封”水井修复等案例全国推广。“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突显,深度聚焦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五大领域污染防治的难点和痛点,多点发力,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程,目前,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6.91%,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9%、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基本达到10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稳定保持100%。同时大力传播“无废”生活理念,培育了近1000个城市“无废细胞”,“无废城市”中原样板已经迈进全国第一梯队。
“十四五”期间,郑州市还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建立了全市生态环境总体准入要求和环境管控单元的准入清单,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环境管控,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组织制定12项郑州市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标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服务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郑报全媒体记者 刘德华 裴其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