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柴怼怼”45倍暴利背后的直播带货诚信危机
闻览焦点:当价格鉴定的数字冰冷地打在公屏上,玉石的真面目被剥去华丽包装,网红与骗徒之间,原来只隔着一层滤镜的距离。
一则来自“浙江公安”微信公众号的案件进程更新,让众多悬着心的消费者终于得以喘息。曾风光无限的珠宝带货网红“柴怼怼”(柴某前)及其妻子肖某,已被正式逮捕。从屏幕那端光鲜亮丽的“良心主播”,到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阶下之囚,这场围绕玉石珠宝的信任骗局,撕开了直播电商繁华表象下的一道狰狞裂口。
谭女士近4万元购入的12件玉石,官方鉴定价值仅为3509元;吴女士花费16800元购买的“和田玉籽料”挂件,被鉴定为染色处理,估价仅367元,售价竟高达鉴定价的45倍以上。更讽刺的是,她购买的其他多数饰品,甚至因“没有鉴定的意义”被专业机构拒之门外。这不仅是“货不对板”,更是一场利用信息差与粉丝信任精心构筑的消费围猎。
“柴怼怼”案的爆发,是直播电商野蛮生长积弊的一次集中引爆。在滤镜、话术与精心编排的剧本包裹下,商品本身的价值被模糊,消费者的判断力在情绪煽动与“限量秒杀”的紧张氛围中趋于瓦解。当信任基于人设而非产品,交易便成了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信任变现”一旦异化为“欺诈变现”, 整个行业的诚信根基都将摇摇欲坠。
此案中,官方的强势介入与透明的案件查询机制,为权益受损的消费者撑了腰,也向所有市场参与者发出了明确警示:虚拟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屏幕那头的主播与实体商家一样,必须为其销售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追究,体现了法律对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的坚实守护。
“柴怼怼”的被逮捕,不应只是一个个案的终结。它必须成为直播电商行业刮骨疗毒的起点。平台方需要从单纯的流量管理者,转变为责任共担者,强化对入驻商家和主播的资质审核、商品溯源与日常监管。监管部门则应持续创新监管手段,将此类新兴销售模式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而对于每一位消费者而言,在沉浸于购物狂欢的同时,多一分理性与警惕,让“按需购买、看清资质、留存证据”成为网络消费的必修课。
玉石的真伪需要专业鉴定,市场交易的诚信底色更需时刻检验。当潮水退去,唯有价值真实、诚信经营的主体,才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