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仓的破局之道|豫记
今年这个秋天,对河南农民来说,不寻常啊!
“以前秋收遇阴雨,玉米泡在地里发芽,一年辛苦全打水漂;现在有了中原粮仓,收割、烘干、储粮、卖粮全兜底,咱种地再也不用揪着心!”今年“双节”里的一天,河南新郑 90 后农户汪桑驾驶农用车,在中原粮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原粮仓”)的烘干塔前有序排队。
此时,河南多地阴雨连绵,不少庄稼都在雨水中浸泡。不过,眼下在不少地方,包括汪桑在内的一些农户对“烂场雨”的焦虑,正在被一座座昼夜轰鸣的烘干塔、一套套精准高效的收储流程彻底化解。
这份从容,来得并非偶然。
作为河南农业投资集团旗下重要板块,中原粮仓直面“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时代之问,创新探索出“四个三”工作法,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农业生产关系,从实践层面破解河南“种地难、种粮难”困局,“既守住了中原粮仓的粮食安全底线,更蹚出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共富之路”。
这一场与时间和秋雨赛跑的秋收攻坚战,成了检验中原粮仓这种种地、种粮、护粮模式的最好试金石。
撰文|周健
01/
“潮粮进,干粮出,联农、带农,我们一直在行动”
“种地难”,难在“看天吃饭”的被动,难在“单打独斗”的无力,尤其秋收时节,一场阴雨就可能让农户全年辛劳付诸东流。就像今年“双节”中原地区的这场雨,不仅下在千里田野里,也下在千万农民的心上。
中原粮仓系一家以全程数字化土地托管服务为核心业务的农业公司,大股东为河南农投集团,目前运营区域覆盖河南省安阳、兰考、荥阳、新郑、信阳等20多个县市,托管这些地区约100万亩的耕地,,带动农户近5万户。它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1+N+1”农业服务模式,在当前的秋收保卫战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展开说就是,中原粮仓的破局之道,从不只靠“烘干塔”这类单点设施,而是以“创新三种模式”为核心(实践中又拓展为四种),针对不同农户需求提供精准解决方案,让秋收从“抢时间”变成“有章法”。
此话怎讲?且看以下这些内容:
首先,中原粮仓的全程土地托管模式,让“分散地”变成“规模田”,破解了“谁来种地”的根本难题。
该模式以村集体为纽带,将农户零散土地集中整合,与中原粮仓签订托管协议,形成“村集体当管家、农民做地主”的共赢格局。具体分两条路径落地:一是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享受“保底收益 + 超产分红”,且收益分配向农户倾斜,农民拿大头、村集体拿小头;二是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向农民支付固定租金,超产收益归村集体,再对农户进行二次分红。
兰考县红庙镇土岭村就是典型案例。此前,该村土地分散在数十户农户手中,“一亩地分三块,老人种不动、年轻人不愿种”成为常态。村党支部牵头算账对比,最终集中1560亩土地引入全程托管模式。2025年小麦收获季,这片土地平均亩产达1200斤,局部地块突破 1400斤,远超周边零散种植地块;仅土地托管一项,就为村集体带来23万元实打实的收入,农户亩均收益较自主种植提升近40%。
“以前自家3亩地,忙前忙后一年挣不到2000元;现在入股后,保底收益有保障,年底还能分红,我在外打零工也不用惦记地里的活儿。”土岭村农户孔某的一席话,道出了多数农户的心声。
其次,中原粮仓“1+N+1”菜单式服务模式,让“按需点单”替代“被动接受”,破解“服务不精准”的痛点。
针对不愿完全托管、想保留土地自主权的农户,中原粮仓设计“前端统一供种+中间多元服务+后端统一销售”的服务菜单:
前端的“1”,联合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筛选“新麦26”等优质品种,从源头保障粮食品质;中间的“N”,涵盖耕、种、管、收全环节服务,农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组合,比如仅选择“播种+收割”,或全套选择“耕管收一体化”;后端的“1”,依托企业资源统一对接收购商,实现“优质优价”销售,避免农户“丰收不增收”。
2025年10月3日,新郑市种粮大户史跃民带着一面锦旗来到中原粮仓,上面“精准服务解民忧,节本增收暖人心”12个字,就是对该模式的最佳认可。
据了解,史跃民种有200多亩小麦、玉米,此前每年单是选种就要跑3-4个市场,收割时还要临时找农机队,卖粮时又被收购商压价。自2022年起,他选择“1 +耕管收+ 1”的服务组合,不仅种子由中原粮仓统一配送,农机队提前上门对接,收获的粮食还能通过订单加价每斤7分钱的销售。
“去年玉米亩均增产80斤,加上加价,一亩地多挣120元,200亩就是2.4万元,省事儿还多挣钱!”这是他切身的感受。
第三,个“车间主任”模式,让“熟人信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破解“小散农户服务难”的堵点。
河南农村多为“熟人社会”,小农户对企业服务存在顾虑,且地块零散、需求多样,企业直接对接成本高。针对这一问题,中原粮仓推选村组干部担任“车间主任”,由“车间主任”组织本村小农户,统一对接企业服务,既解决了信任问题,又降低了服务对接成本。
项城市南顿镇水牛刘村采用该模式后,成效立竿见影。“车间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先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再根据农户需求与中原粮仓敲定服务方案,从播种时的化肥配送,到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再到收获后的烘干,全程“一站式”协调。
2023 年,该村1800 亩托管土地在支付农户每亩1000元保底收入后,村集体仍获利57.71 万元,村党支部也因带动村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获评省级“五星”支部。
“以前企业来村里谈服务,农户总怕被‘坑’;现在我牵头对接,大家放心,企业也省心,真是双赢。”该村的“车间主任”说。
第四,中原粮仓订单农业模式,让“以销定产”替代“盲目种植”,破解了“市场风险大”难题。
无论哪种托管模式,中原粮仓都以“订单农业”衔接后端销售,形成“专种、专管、专收、专储、专用”的闭环:先与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收购订单,明确品种、品质要求;再向农户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最后按订单要求收购粮食,实现原粮从“混配销售”到“溯源优质粮”的升级,从根本上提升粮食价值。
2024 年,中原粮仓推广的“新麦 26”小麦通过订单加价收购,每斤比市场价高7分钱,农户亩均增收85元左右;2025年,订单覆盖面积扩大至30万亩,新增“郑单 958”优质玉米订单,加价幅度达 5-8 分钱/斤。
兰考县红庙镇的一位姓王的种粮户对此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以前种玉米,不管好坏都按统价卖;现在种订单玉米,企业提前说标准,收获后直接拉走,价格还高,再也不用愁‘卖粮难’。”
正是有以上四种“护法”模式,今年秋收,河南多地虽遭遇持续阴雨,但中原粮仓一马当先,成为本土“护粮主力军”:
新郑、商水、荥阳基地 3500 吨烘干能力全天运转,单日烘干粮食超8000 吨;兰考红庙镇 500 吨烘干塔紧急提前投产,为周边1.5 万亩土地提供玉米烘干服务;安阳县瓦店镇 500 吨烘干塔加快建设,8 号试机、9 号投用,与天气抢时间。
数据显示,2025 年中原粮仓服务区域内,秋粮霉变率一直控制在极低范围内,较周边未托管区域还要低上不少,真正帮农民实现了“雨再大,粮无忧”。
这里面起作用的,主要“耕管收一体化”所带来的高效率。
02/
“四个三”工作法构建产业链闭环,重塑农业生产生态
中原粮仓破解“种地难、种粮难”,核心在于“四个三”工作法形成的完整体系——不仅是“三种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中拓展为四种),更通过“明确三种角色”“聚焦三维赋能”“实现三个增效”,重塑农业生产关系,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无缝衔接,让“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同步实现。
创新三种服务模式,是破局的机制基础,重点解决了“土地分散化”与“经营规模化”的矛盾。
传统农业服务多为“零散外包”,比如农户单独找农机队收割、找烘干点烘干,各环节脱节,既增加成本,又难以保障品质。而中原粮仓的模式,是“深度介入+系统赋能”:从土地整合到品种选择,从田间管理到粮食销售,全程参与、全程把控,构建起“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的生态圈,实现了从“服务农业”到“经营农业”的转变。
正如中原粮仓总经理李杰所说:“我们不是‘帮农户种地’,而是‘和农户一起做农业’,把分散的土地、零散的需求集中起来,用规模化降低成本、用标准化提升品质,让每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再把价值分给农户和村集体。”
同样,明确三种角色,是模式可持续的“利益基石”,核心是解决“权责利不清”的问题。
传统农业中,农户、村集体、企业之间往往“利益纠缠、责任模糊”:企业怕农户不配合,农户怕企业“赚差价”,村集体怕担责任,导致很多服务模式“推不开、走不远”。中原粮仓通过清晰的角色定位,构建起三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是“地主”,不用操心种地,就能享受保底收益+分红,稳定增收;村集体是“管家”,负责土地整合、协调农户,能获得管理费、超产分成,壮大集体经济;企业是“长工”,提供专业服务、承担经营风险,通过规模化服务获得合理回报。
这种角色划分,让三方“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在兰考土岭村,农户只需要确认土地入股,年底就能拿到保底收益和分红;村集体负责协调农户意见、监督田间管理,每年能拿到 23 万元收益用于村集体建设;中原粮仓投入农机、技术、资金,负责从种到销的全流程运营,通过订单加价、规模服务获得利润。
“以前村集体想干事没资源,农户想增收没门路,企业想服务没渠道;现在角色清了、利益明了,大家劲往一处使。”土岭村党支部书记孔铁邦说。
还有,聚焦三维赋能,是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是用科技、品牌、金融破解农业“低质低效”的瓶颈。
中原粮仓的掌舵人深知,仅靠“整合土地”还不够,要让“种粮难”变成“种好粮”,必须靠赋能提升农业附加值。即以科技赋能提效率,品牌赋能提价值,金融赋能解难题,三者协同发力,让农业从“靠经验”变成靠科技”,从“卖原粮”变成“卖品牌”。
这里面,科技赋能,能让“智慧种田”替代“面朝黄土背朝天”。
中原粮仓搭建数字农业平台,以“一田一码”为核心,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AI 算法,构“空天地三位一体”监测预警系统: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无人机巡查排查病虫害、苗情,人工巡田补充细节,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平台还开发“四色码监督”机制,根据作物长势、风险情况标注“绿、黄、橙、红”四色,绿色代表无风险,红色代表高风险,管理人员可精准施策;同时,平台集成“小麦、玉米、水稻生长模型”,将复杂的农艺决策转化为“何时浇水、何时施肥、施多少肥”的简单指令,直送田间地头,让农户“一看就懂、一用就会”。
2024 年,中原粮仓托管地块小麦亩产平均达600.3公斤,玉米750公斤,较周边未托管地块增产10%以上;病虫害防治率提升至98%,较传统种植降低农药使用量15%,既增产又绿色。
“以前种小麦,啥时候浇水全靠看天;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一田一码’,平台提示该浇水了再去,省水又省工,产量还高。”还是前文提到的90 后农户汪桑,科技赋能让他觉得“种地比上班还轻松,收入还更高”。
同时,品牌赋能,让“优质优价”替代“按斤论价”。
中原粮仓通过订单农业打造“中原粮仓”自有品牌,要求托管地块种植优质专用品种,严格把控种植标准,收获后统一分拣、储存、包装,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程溯源;同时,与大型商超、食品企业合作,推广品牌粮食,让优质粮卖出好价钱。
兰考县红庙镇土岭村农户已连续6年亩收入超1380元,比周边普通土地流转均价高出580 元;2025 年,中原粮仓品牌小麦进入郑州多家商超,售价较普通小麦高20%,仍供不应求。
“以前粮食种出来,不管好坏都混着卖;现在种的是品牌粮,包装上有‘一田一码’,消费者扫码能看种植过程,愿意多花钱买,咱农户也能多挣钱。”土岭村农户说。
还有,金融赋能,让“没钱种地”变成“轻松投入”。
农业生产前期投入大,农户、村集体往往面临“资金短缺”难题:买种子、化肥要花钱,租农机要花钱,遇到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中原粮仓联合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
一是创新“种植 E 贷-中原粮仓贷”,以土地托管协议为抵押,为村集体、种粮大户提供低息贷款,2023 年以来已融资超1.7亿元,解决了“前期投入难”的问题;二是推出“粮食收益+价值指数”双保险,既保障粮食产量(如亩产低于约定标准赔付),又保障粮食价格(如市场价低于约定价格赔付),2025年试点覆盖5万亩,明确“亩收益不低于1400元”,解决了“风险保障难”的问题。
项城市南顿镇水牛刘村2023年通过“种植E贷”获得500万元贷款,用于购置农机、推广优质品种,当年就实现增产增收;2025年,该村1800亩土地全部投保双保险。“就算遇到灾年,亩收益也能保底1400元,咱种地更有底气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说。
最后,实现三个增效,是模式的“价值落脚点”,核心是让“节本、增产、增收”落到实处,用实实在在的效益赢得农户认可。
中原粮仓的所有创新,最终都要转化为“生产增效、经营增效、收入增效”,让农户、村集体、企业都能受益,形成良性循环。何谓“三个增效”?答曰:生产增效、经营增效、收入增效。
生产增效,靠规模化、标准化提升产量。
通过土地整合,实现“统一品种、统一农机、统一技术”,避免了零散种植的“品种混杂、技术落后”问题;同时,机械化率提升至 98%,较传统种植减少人工投入60%以上,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人为误差。数据显示,中原粮仓托管地块粮食亩均增产 10%以上,2025 年兰考红庙镇1.5万亩托管土地,较周边多产粮食150万斤,相当于多养活3000 人一年的口粮。
经营增效,靠全产业链服务降低成本、提升价值。
中原粮仓通过规模化采购种子、化肥,降低采购成本10-15%;通过统一农机作业,降低作业成本20%;通过订单销售,提升粮食价值5-10%。2024 年,中原粮仓托管地块每亩生产成本较传统种植降低150-20元,粮食销售价格较市场价高 5-8分钱/斤,一降一升之间,每亩经营效益提升20元以上。
收入增效,靠“节本+增产+分红”让农户钱包鼓起来。农户的收入来自三部分:保底收益(土地入股或流转的固定收入)、增产分红(超产部分的分成)、节本收益(生产成本降低的让利)。
2024年,中原粮仓服务的农户亩均增收85元以上,兰考土岭村农户连续6年亩收入1380元,较周边高580元;村集体也通过管理费、分成获得稳定收入,2023年项城水牛刘村集体获利57.7万元,2025 年兰考土岭村集体获利23元,为乡村建设、村民福利提供了资金支持。
03/
破解四大痛点,实现多方共赢,筑牢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双根基
“种地难、种粮难”,难在小农户面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风险”四大痛点,难“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难以兼顾。中原粮仓“四个三”工作法,拳拳到肉破解痛点,既保障了“中原粮仓”的稳定,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户收入,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得发展、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多方共赢。
破解劳动力痛点,让“老龄化种地”变成“年轻人返乡”。
随着城镇化推进,河南农村“空心化”严重,留守农户多为老人、妇女“种不动地、种不好地”成为普遍问题;年轻人不愿返乡,怕“种地累、收入低”。
中原粮仓通过全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把农户从“繁重农活”中解放出来:播种、收割靠农机,病虫害防治靠无人机,田间管理靠数字平台,老人只需偶尔查看,年轻人甚至可以“远程监田”。
90 后农户汪桑就“返乡种地”的代表。此前,他在郑州打工,每月工资4000元,还要担心家里老人种地的安全;2023年,家里土地加入中原粮仓托管,他发现“种地不用咋操心,收入还比打工高”,便返乡成为“新农人”,不仅管理自家 3亩地,还帮中原粮仓协调周边农户,月收入超6000元。
“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靠科技种地,轻松又体面,身边还有几个年轻人也准备回来。”汪桑说。数据显示,中原粮仓服务区域内,2024-2025 年已有120余名年轻人返乡参与农业生产,为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
破解技术痛点,让“靠经验种田”变成“靠标准种田”。
小农户缺乏先进种植技术,“不知道种啥品种好、不知道咋防治病虫害”,往往“跟风种植、盲目管理”,导致产量低、品质差。中原粮仓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化方案”,通过数字平台、田间培训送到农户手中:推广“新麦 26”“郑单 958”等优质品种,替代农户自行选择的“混杂品种”;制定“小麦10步种植法”“玉米病虫害防治手册”,用图文、视频形式讲解;定期组织专家下乡培训,现场指导农户操作。
兰考县红庙镇农户王大爷,以前种玉米总因“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减产,2024 年加入托管后,按照中原粮仓的“标准化方案种植,还通过数字平台接收病虫害预警,当年玉米亩产就从800斤提升到1000斤。“以前病虫害来了才着急,现在平台提前说,专家上门教,技术再也不是难题了。”王大爷说。
2025年,中原粮仓累计开展田间培训 120 余场,培训农户8000余人次,让“先进技术”真正扎根田间。
破解资金痛点,让“没钱种地”变成“有资可投”。
小农户前期投入能力弱,遇到“买种子、化肥缺钱”“农机坏了没钱修”等问题,往往只能“缩减投入”,导致产量受影响;村集体想整合土地、发展农业,也常因“资金短缺”受阻。中原粮仓的“金融赋能”精准解决这一难题:“种植E贷”门槛低、利息低,无需农户抵押,仅靠土地托管协议就能申请;针对小农户资金需求小、急的特点,还推出小额速贷”,最快3天就能到账。
2024年,新郑市种粮大户史跃民因扩大种植面积,急需资金购买化肥,通过“种植 E贷仅用两天就拿到贷款,及时完成施肥,当年小麦亩产提升10%;兰考红庙镇土岭村2025年通过“种植 E 贷”获得300万元贷款,用于建设灌溉设施,解决了“浇地难”问题,小麦亩产突破1400斤。
截至2025年10月,中原粮仓已通过“种植 E 贷”为 22个县的村集体、种粮大户融资超1.7亿元,覆盖土地面积50万亩,解决了“资金卡脖子”难题。
破解风险痛点,让“看天吃饭”变成“有险可防”。
小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弱,自然风险(如阴雨、干旱、病虫害)、市场风险(如粮价下跌)都可能让农户“丰收不增收”“减产又减收”。中原粮仓构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双重防护网:用烘干塔、仓储设施抵御自然风险,2025年秋收阴雨天气中,3500吨烘干能力全天运转,避免粮食霉变;用“订单农业+双保险”抵御市场风险,订单锁定销售价格,双保险保障亩均收益,让农户“不管天旱雨涝、不管粮价涨跌,都能拿到保底收入”。
2025 年,兰考县5万亩托管土地投保“粮食收益+价值指数”双保险,约定“小麦亩产不低于1100斤、市场价不低于1.3元/斤,亩收益不低于1400元”。秋收时,部分地块因阴雨导致小麦亩产降至1000 斤,保险公司按约定赔付100元/亩;同时,小麦市场价降至1.2元/斤,保险公司再赔付100元/亩,农户亩均收益仍达1400元。
“以前怕下雨、怕粮价跌,现在有了双重保障,种地再也不用‘赌运气’了。”投保农户说。
多方共赢的格局,不仅让农户、村集体受益,更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政府的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目标高效落地。
对农民而言,2024 年托管地块较周边增产10%以上,亩均增收85元,兰考土岭村农户连续6年亩收入超1380元,较周边高580元;对村集体而言,2023年项城水牛刘村获利57.71万元,2025年兰考土岭村获利23万元,村集体有了资金,就能修道路、建文化广场、给老人发福利,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对企业而言,中原粮仓通过规模化服务获得合理回报,2024年服务面积突破80万亩,2025年扩大至100万亩,形成“服务越多-成本越低-收益越高-服务再扩大”的良性循环;对政府而言,粮食安全得到保障,2025年中原粮仓服务区域内粮食总产量达12亿斤,较未托管时多产1.2亿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地,兰考县“中原粮仓托管模式”成为“联农带农富农”的典范。
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对此评价:“中原粮仓托管模式扎根兰考八年,成效卓著,深得民心!”
04/
从“中原粮仓”到“全国标杆”,绘就智慧农业新图景
在河南的沃野上,中原粮仓的“四个三”工作法已历经八年实践,从兰考的“单点试点”扩展到 22个产粮大县的“全面覆盖”,从“破解河南种地难”到“为全国提供方案”。未来,中原粮仓将以“网络化扩张、科技化深耕、生态化构建、模式化输出”为方向,让“中原经验”走向全国,成为破解“大国小农”困境、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标杆。
其中的网络化扩张,就是要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保障体系。
中原粮仓计划2027 年年底前,在现有22个产粮大县同步落地具备“烘干、仓储”能力的社会化服务中心,形成“县县有中心、乡乡有服务、村村有对接”的网络格局;每个服务中心配备烘干塔、仓储库、农机站、数字监控室,实现“粮食收割后直接烘干、烘干后直接储存、储存后直接销售”,避免“二次运输、二次损耗”。
按照规划,未来三年内,中原粮仓将在22个县建设50座烘干塔(总烘干能力达 2.5 万吨/天)、100 座仓储库(总仓储能力达50万吨),联合上中下游企业打造“采、耕、种、管、收、保、烘、销”完整生态体系,确保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粮食“收得上来、烘得及时、储得安全、卖得好价”。
“2027年以后,不管河南哪个产粮县遇到阴雨天气,农户都能就近找到烘干塔,再也不用‘跨县送粮’了。”中原粮仓总经理李杰说。
要强调的科技化深耕,即为打造“无人智慧农场”样板。
中原粮仓目前正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升级数字农业平台,全面推进“一田一码”“四色码”“业财一体化”“风险减量”“作物生长模型”等模块的应用,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同时,在兰考县规划建设“无人智慧农场”样板区,配备无人播种机、无人收割机、智能灌溉系统、AI 监控设备,实现“不用人下地,就能种好地”。
在“无人智慧农场”样板区,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AI 算法自动生成种植方案,无人农机按方案自动播种、施肥、收割,数据实时上传至数字平台,农户、村集体、企业可通过手机“远程监田”;同时,样板区将对外开放参观,让周边农户直观感受数字农业的优势,带动更多农户参与智慧种植。
“我们要让农户看到,‘无人种地’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实实在在能增产增收的办法,让智慧农业真正‘走进寻常农户家’。”河南农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寰说。
所谓生态化构建,目的是为了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中原粮仓联合上下游企业,打通了“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上游联合种子企业、化肥企业,建立“优质农资供应基地”,保障源头品质;中游深化托管服务,推广标准化种植,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下游联合食品加工企业、商超、电商平台,开展粮食深加工,推出面粉、面条、玉米糁等“中原粮仓”品牌产品,让粮食从“卖原粮”升级为“卖产品”,提升产业链价值。
2025年,中原粮仓已与河南某食品企业合作,在兰考建设面粉加工厂,用托管地块种植的“新麦 26”小麦加工高端面粉,售价较普通面粉高30%,农户可通过“土地入股 + 产品分红”获得更多收益;2026年,计划在10个县建设深加工基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闭环,让产业链上的利润更多留在农村、分给农户。
最终要做的模式化输出,就是为了向全省、全国贡献“农投智慧”与“河南经验”。
中原粮仓的托管模式,已被证明是破解“大国小农”困境的有效路径——通过“村集体组织+企业服务+农户参与”,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通过“三维赋能”,解决了农业低质低效问题;通过“三方共赢”,解决了模式可持续问题。
河南农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寰在考察兰考后指出:“中原粮仓的托管模式,其显著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成果具有全国推广价值!”
目前,中原粮仓正总结“四个三”工作法的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标准方案,向全国产粮大省输出模式、技术、团队;同时,与各地农业企业、政府合作,建立“中原粮仓分中心”,将河南经验转化为“当地实践”,助力全国破解“种地难、种粮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回顾起来,从兰考的1560亩试验田,到覆盖河南22个县的100万亩托管地;从抵御“烂场雨”的烘干塔,到云端的数字农业平台;从解决“农户种地愁”,到壮大“村集体腰包”,中原粮仓用八年实践证明:“种地难、种粮难”不是无解之题,只要以创新为钥、以赋能为基、以共赢为目标,就能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中原粮仓”根基永固,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沃野上徐徐展开。
做到这一切,很不容易,而要做好它,更不容易。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