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瓯海种诗魂?这座公园藏着千年"顶流博主"的密码

胡记视线 原创

2025-10-17 10:03

作者:胡志明

解码谢灵运公园:山水为纸诗为墨,一座城的文化寻根之旅

温瑞塘河畔的风掠过谢公桥的石栏,白象塔的剪影在波光中摇晃,2146平方米的谢灵运公园里,谢灵运雕像静静伫立,仿佛仍在眺望他曾写下"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的瓯越山水。当现代都市人踏入这座2013年落成的园林,便开启了一场跨越1600年的对话——在这里,南朝的诗风与当代的烟火交融,山水诗鼻祖的情怀正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延续。

园林为体:一步一景皆入诗

谢灵运公园的精妙,在于它将文化记忆编织进园林肌理。从入口处的谢灵运雕像启程,经谢公桥望向白象塔,视线所及的每一处景观都暗藏呼应。这种"以传统园林手法展现诗人生平"的设计,让公园摆脱了普通城市绿地的平庸。

"公园主题+文化"的打造模式,让这里成为塘河文化带上的亮眼节点。温瑞塘河的水汽浸润着草木,与纪念馆内"山水清华"的主题形成呼应,正如谢灵运笔下"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意境。行走其间,既有自然之趣,更有人文之思,使游园成为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纪念馆为核:解码"山水诗鼻祖"的瓯海印记

作为公园的灵魂所在,谢灵运纪念馆的每一处展陈都在诉说着诗与城的故事。正门上方吴佐仁老先生题写的馆名墨宝,与正厅背景墙上的瓯海山水图相映成趣,开篇便奠定"千年瓯越山水清华"的主题基调。

这里藏着谢灵运的"双重身份"。一面是开创山水诗派的文学巨匠,他打破玄言诗的桎梏,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的自然之美成为诗歌主角,最终确立山水诗在诗坛的地位;另一面是政绩卓著的"永嘉太守",他兴学讲书、修水利、重农耕,将治理智慧留在了这片土地。展柜中静静陈列的线装本《谢灵运集》,则成为这种双重贡献的物质见证。

最动人的莫过于"诗踪地图"展区。公元422年,这位被贬的贵族在瓯海的山水间找到了心灵归宿,大罗山、帆游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的诗句旁,标注着古今地理的变迁——昔日南白象至瑞安塘下间的海峡,如今已化作宜居沃土,诗句却让千年风景永远鲜活。

诗脉为魂: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纪念馆第二篇章"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的展区里,丝线悬吊的诗笺构成独特的景观,从南朝到民国,历代文人雅士的诗作印证着谢灵运的深远影响。孟浩然"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急切问询,李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向往追慕,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诗人追星馆"。

"谢灵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发现了山水之美,更创造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温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点评道,"瓯海将这种精神遗产具象化,让现代人能直观感受'山水含清晖'的意境,这正是文化传承的高明之处。"如今,这里已成为塘河文化研学的重要站点,青少年在诗与景的熏陶中,延续着千年诗脉。

从"瓯居海中"的古老记载,到如今塘河文化论坛上的诗词创作,瓯海的文化基因始终与诗同行。纪念馆第三篇章展示的楹联作品、诗歌手稿,证明着谢灵运播下的诗种已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森林。

当夕阳为谢公桥镀上金边,纪念馆的灯光渐次亮起,诗笺在微风中轻摆。这座公园早已超越了休闲空间的意义,它是一座立体的文化博物馆,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相遇。在这里,每个游客都能读懂"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的深情,更能明白:瓯海的山水之所以动人,正因有了诗魂的浸润。对于追寻文化根脉、向往诗与远方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必至的精神驿站。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