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首盈换帅”罗生门:57%裁员撑起的盈利泡沫,能撑多久?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10-17 09:56

当互联网医疗行业还在为平安好医生“十年首盈”的故事惊叹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高层震荡,撕开了这家巨头光鲜业绩背后的裂痕。10月7日,董事会主席兼CEO李斗以“个人工作安排”为由仓促卸任,而仅仅两天前,平安产险系统的管理层已悄然空降——这场看似常规的人事调整,实则是平安集团对旗下医疗板块失控风险的紧急补救,更是对过去两年“激进改革”的无声否定。

首盈光环褪色:一场靠裁员和内循环撑起的“胜利”

2024年,平安好医生交出成立十年来首份盈利财报:净利润8142.8万元,同比实现从亏损3.23亿元到盈利的华丽转身。这份成绩单一度被市场视为“转型成功”的证明,李斗也因此被贴上“止血能手”的标签。但剥去数据外衣,所谓的盈利更像是一场牺牲长期价值换取短期好看的“数字游戏”。

为了实现盈利,李斗推行的“高压改革”近乎粗暴。数据显示,公司员工人数从2021年的4561人锐减至2023年中的1980人,降幅高达57%。裁员背后,是部门职能的大幅收缩:原本面向C端用户的健康管理、在线问诊业务被大幅砍减,资源被强行向B端倾斜,而B端收入中,超半数来自平安集团内部金融客户——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模式,本质上是依赖集团资源输血,而非依靠市场竞争力获取收入。

更值得警惕的是,盈利结构极度失衡。2025年上半年,养老服务板块以264%的同比增速成为亮点,但这一板块的收入仅1.72亿元,对总营收的贡献不足7%;医疗服务与健康服务两大核心板块增长乏力,未能形成有效支撑。对比行业对手京东健康35.7亿元的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平安好医生1.34亿元的盈利规模,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及格分”,而非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体现。

这种“内循环依赖症”埋下了巨大隐患。一旦平安集团调整资源倾斜力度,或金融客户需求出现波动,盈利根基便会瞬间动摇。李斗曾公开表态“公司应瞄准全市场”,但现实却是,其改革路径让公司越来越深地绑定集团生态,失去了独立面对市场的能力——当盈利只能靠“压缩成本+内部输血”实现时,这样的首盈,不过是一场经不起推敲的泡沫。

高层动荡频繁:战略连续性缺失的“治理魔咒”

从方蔚豪到李斗,再到如今的郭晓涛与何明科,短短四年间,平安好医生已历经三任核心管理层更迭。频繁的换帅不仅打乱了战略节奏,更引发了组织内部的剧烈震荡,暴露了公司治理层面的深层缺陷。

李斗的离职,看似“个人原因”,实则是激进改革引发的组织反弹。2023年底启动的中高管述职竞聘中,个别部门调整比例高达50%,大量资深员工选择离职,核心业务团队面临“断层”风险。据内部人士透露,李斗推行的“高压绩效文化”让员工怨声载道,不少部门为完成考核指标,不得不牺牲服务质量和长期项目,这种“竭泽而渔”的管理方式,早已为后续的人事动荡埋下伏笔。

而新管理层的“高配空降”,更像是平安集团对医疗板块的“强势收权”。郭晓涛作为平安集团联席CEO兼任董事会主席,其核心任务是确保“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落地,而非赋予平安好医生更多自主决策权;前百度高管何明科虽带来互联网与AI基因,但缺乏医疗行业深耕经验,且需面对与保险体系的文化冲突——保险业务强调“风控与长期价值”,与互联网行业“快速迭代、流量变现”的逻辑本质相悖,这种理念差异,或将导致新战略在执行中陷入“左右摇摆”。

更令人担忧的是战略连续性的缺失。方蔚豪时代主打C端流量扩张,李斗时代转向B端集团内循环,如今新管理层又提出“AI赋能+外部拓展”,每一次换帅都意味着战略方向的调整。对于一家仍在转型期的企业而言,频繁的战略转向不仅会消耗内部资源,更会让市场失去信任——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长期价值,员工找不到稳定的发展路径,这种“治理魔咒”若不打破,平安好医生很难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增长。

行业转型困局:在“依附”与“独立”间迷失的互联网医疗样本

平安好医生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转型期的缩影。从早期的“流量争夺”到如今的“价值深耕”,行业面临着政策收紧、用户需求升级、盈利模式单一等多重挑战,而平安好医生的选择,却走向了一条最危险的“依附之路”。

过去几年,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告别“烧钱换流量”的C端模式,转向B端寻求突破。但与京东健康“医+药+险”闭环、阿里健康深耕医药供应链不同,平安好医生选择了最省力也最脆弱的路径——依赖集团内部资源。这种模式虽能快速实现盈利,却失去了打磨市场竞争力的机会:在线问诊服务质量下降、健康管理产品创新不足、外部客户拓展几乎停滞,最终沦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战略的附属品。

如今,新管理层试图通过AI技术打破困局。何明科主导的“AI医患匹配引擎”曾在百度医疗取得成效,但在平安好医生的体系内,这一技术能否落地仍是未知数。一方面,AI研发需要长期投入,而平安好医生过去两年的成本压缩策略,已导致技术团队人才流失;另一方面,AI技术需要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而公司当前的业务重心仍在集团内部,缺乏外部市场的验证场景——若不能解决“技术落地”与“市场拓展”的双重难题,AI或许只是又一个“噱头”。

更严峻的是,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京东健康深化线下药店布局,阿里健康打通医保支付渠道,微医聚焦专科医疗服务,而平安好医生仍在“依赖集团”与“独立发展”之间摇摆。当对手们纷纷构建自主生态时,平安好医生却将命运绑在集团的战车上,这种“依附型”发展模式,不仅难以抵御行业风险,更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被彻底边缘化。

从“十年首盈”的狂欢到高层震荡的冷静,平安好医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而非成为集团战略的“工具人”。如今,郭晓涛与何明科的“双核”组合已接过方向盘,但摆在他们面前的,不仅是如何维持盈利的短期目标,更是如何打破“依附魔咒”、找回独立市场竞争力的长期命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再多的人事调整、再炫的技术噱头,也无法改变平安好医生在行业中逐渐迷失的命运。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