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募资合理性存疑:左手110亿理财,右手港股融15亿,股东套现忙
作者:信乔
审核: 岚山
10月9日,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距离其4月首次递表仅半年时间。这家手握百亿现金却热衷理财的功能饮料企业,执意启动港股第二上市计划,拟募资14.93亿元用于产能扩张与全球化布局。然而在"现金大户"的光环下,股东密集减持与经营隐忧的阴影正在蔓延,其融资合理性与发展战略备受市场质疑。
东鹏饮料的资本运作始终伴随着争议。2021年A股上市时,公司募资18.5亿元,宣称用于解决产能瓶颈。但上市四年间,其募资投向与资金管理的反差逐渐显现:2025年公司公告拟动用110亿元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涵盖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等多种类型,而此次港股募资中仅14.93亿元用于产能建设等核心业务。一边是百亿资金躺赚理财收益,一边是奔赴资本市场"补血",这种矛盾操作让投资者难以理解。
更值得关注的是,东鹏饮料的财务报表暗藏风险。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合计226.76亿元,负债合计却高达149.85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08%,较2023年的57.01%显著上升。其中短期借款达60.65亿元,同比激增80.14%,且流动负债占比高达99.07%,短期偿债压力不容忽视。公司将高负债解释为"生产经营需要",但在百亿资金用于理财的背景下,这种说辞难以服众。
与融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东们的减持节奏。自2022年以来,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通过5次减持计划累计套现近42亿元,持股比例已降至1%的披露红线以下。实控人家族关联方的减持动作更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3月至5月,林木勤父子持股超63%的鲲鹏投资减持股份套现约19亿元,尽管公司声称实控人不参与减持计划,但仍引发股价短暂大跌。截至目前,林木勤家族合计持股50.16%,在公司市值四年增长776%的背景下,其持股对应的财富增值已达数百亿元。
股东密集减持的背后,是东鹏饮料经营层面的深层隐忧。尽管公司宣称产品矩阵涵盖多个品类,但能量饮料贡献了超80%的收入,"单腿走路"的风险持续存在。即便旗下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已成为十亿级单品,其营收占比仍无法与东鹏特饮相提并论。这种产品结构使其高度依赖能量饮料市场景气度,一旦行业增长放缓或竞争加剧,业绩稳定性将遭受严峻考验。
在渠道与竞争层面,东鹏饮料的护城河并不坚固。公司虽拥有420万终端销售网点,但过度依赖经销模式导致销售费用高企,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7.09%,其中广告宣传费与渠道推广费涨幅均超54%。同时,功能饮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既有红牛、乐虎等老牌对手盘踞,又面临新势力品牌与跨界巨头的冲击,2024年其零售额市占率23%,仍落后于头部企业。
全球化战略的可行性同样存疑。此次募资计划将部分资金用于布局东南亚、北美等海外市场,但东鹏饮料缺乏国际运营经验,且海外市场早已被红牛等品牌占据。国内市场尚未形成绝对优势便急于出海,可能面临"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此外,公司研发投入与营收增长未能同步,在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对低糖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下,其核心产品高含糖量的问题可能成为新的发展障碍。
从市场反馈看,投资者对公司战略的信心正在动摇。尽管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36.37%、净利润增长37.2%,但亮眼业绩未能掩盖发展质量的缺陷。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分红超20亿元,已超过A股IPO募资额,实控人家族仅通过分红便收获超10亿元,这种重分红、轻投入的模式与企业成长阶段并不匹配。
对于东鹏饮料而言,港股上市或许能短期缓解资金压力、提升国际知名度,但难以解决产品结构单一、负债高企、股东减持等根本性问题。在功能饮料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公司若不能平衡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产品布局、稳定投资者预期,其"功能饮料第一股"的光环恐怕难以持久。资本市场终将回归价值本质,当短期炒作退潮,只有扎实的经营基本面才能支撑企业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