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造车双管齐下仍失灵:51信用卡旧业陷合规危机,新赛道销量惨淡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10-16 10:12

当“51信用卡”这个曾在信贷科技领域响彻一时的名字,悄然被“Vala”取代,市场本以为这是一次彻底的业务焕新。然而,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10月10日的一纸通报,却将这家企业的“旧疾”再次暴露在阳光下——即便公司名称已改、业务重心转向汽车,其核心遗留业务仍深陷信息收集违规的泥潭,而寄予厚望的造车新赛道,也尚未展现出扭转困局的实力。

更名换姓难除根:信贷业务合规漏洞持续发酵

此次被通报的“51信用卡管家”APP(版本12.10.9,豌豆荚渠道),虽隶属于已更名的“Vala Inc.”,却仍带着明显的“51系”合规烙印。通报指出,该APP存在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未清晰列明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方式与范围,二是实际收集信息超出用户授权边界。这并非偶然,回溯其业务历史便会发现,信息合规问题早已是缠绕这家企业的“老毛病”。

早在2019年,51信用卡旗下“51人品贷”就因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个人信息被点名批评。彼时,其信贷撮合业务正处于扩张高峰期,依托iCredit大数据风控系统,通过汇集数万个用户风控变量构建风险特征库,成为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核心竞争力。但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也为信息过度采集埋下隐患——为了完善风控模型、提升合作议价能力,平台逐渐形成了“多采数据更安全”的路径依赖,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信贷审核数据共享给第三方。

如今,尽管51信用卡早已宣称收缩信贷撮合业务,但其合规“后遗症”仍未治愈。从业务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该公司信贷撮合业务总量仅4.52亿元,较年初锐减59.24%,且全部依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51信用卡管家”APP的注册用户数停留在8880万,累计管理信用卡数量1.53亿张,与年初基本持平,毫无增长活力。更直观的是APP界面的“褪色”:首页“精彩活动”板块仅剩签到、年费管理、还款三项功能,链接的“51好货商城”甚至无法加载产品,宛如一个被遗弃的“空壳”。

业务规模缩水、运营投入减少,却仍未堵住合规漏洞,背后是企业对遗留业务的“敷衍式整改”。业内人士指出,此类信息收集违规,往往源于平台简化授权流程、放松第三方SDK监管,但51信用卡的问题更特殊——它并非因业务扩张而冒险,而是长期形成的“重数据、轻合规”思维惯性,在业务收缩后缺乏彻底整改的动力,最终导致“旧疾”反复复发。

跨界造车押注未来:轻模式难破盈利困局

在信贷业务持续萎缩的同时,51信用卡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了跨界造车身上。今年8月,公司正式更名为“Vala Inc.”,创始人孙海涛在抖音直言“金融业务会越来越小,未来聚焦Vala赛道”,甚至喊出“让Vala成为汽车行业iPhone”的豪言。从业务数据看,Valalife业务(含汽车与露营)上半年收入0.5亿元,同比激增482.9%,占总营收的38.89%,俨然成为新的“支柱”。

为降低造车门槛,Vala选择了“轻资产代工+共创人销售”的模式:不自建生产线,与汽车厂商合作定制产品;不设销售门店,仅通过体验中心展示,招募车主作为“共创人”推广,成交后给予佣金。这种模式确实大幅降低了前期投入,但其弊端也迅速显现——销售乏力、增长疲软。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Vala仅招募到131位共创人,一季度、二季度汽车销量分别为99辆、121辆,这样的成绩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评价:“共创人模式看似创新,但本质是‘以销代招’,缺乏专业销售团队的支撑,很难触达广泛潜在客户;代工模式虽降低成本,却也失去了对生产环节的把控,产品质量与交付效率都存在不确定性。”

更关键的是,造车业务并未扭转公司的盈利困境。2025年上半年,51信用卡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16.4%,但经调整净亏损仍达2996.7万元,尽管亏损幅度收窄12.1%,却始终未能实现扭亏。要知道,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重投入、长周期”赛道,即便是头部新势力,也需经历数年亏损才能逐步盈利,而Vala既无技术积累,又缺资金优势,仅凭“轻模式”想要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从信贷科技到汽车制造,51信用卡的转型跨度不可谓不大,但这种“急转弯”式的战略调整,也暴露了企业的焦虑。一方面,旧业务的合规问题持续消耗品牌信誉,成为甩不掉的“包袱”;另一方面,新业务的高增长依赖基数效应,真实竞争力尚未经受市场检验。孙海涛的“iPhone梦”固然美好,但现实却是——Vala汽车既没有独特的技术亮点,也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在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与众多新势力的挤压下,很可能沦为“小众玩具”。

转型路上的双重考验:合规与增长如何平衡?

对于51信用卡而言,当前正面临着“旧业未清、新业待兴”的双重考验。从短期看,被通报的信息收集违规问题必须尽快整改,否则不仅会面临监管处罚,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品牌形象——毕竟,即便是聚焦汽车业务,用户对企业的数据安全信任度,仍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若不能彻底根除信贷业务的合规漏洞,“Vala”这个新名字,很快会重蹈“51信用卡”的覆辙。

从长期看,造车业务需要摆脱“轻模式依赖”,寻找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差异化产品,还是搭建更高效的销售渠道,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而这对于仍在亏损的51信用卡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更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在汽车行业,它究竟是“创新者”还是“追随者”?如果只是依靠代工和小众销售模式,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此次信息收集违规通报,或许是51信用卡转型路上的一次“警钟”。更名不等于改命,业务转型更不能回避历史问题。对于这家曾经的信贷科技“明星企业”而言,想要在汽车赛道真正立足,不仅需要在新业务上深耕细作,更需要彻底清理旧业务的“遗留问题”,用合规与诚信重建市场信任。否则,无论换多少个名字,都难以走出“旧疾未愈、新愁又至”的困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