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 | 余世存杂记115
01
有些老话过时了,但非常有道理。比如一家里的夫妻相处之道是什么?老话说,男人要捧,女人要哄。现在的夫妻世界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相处方式了,现在的夫妻动不动就是针尖对麦芒,或者夫妻相互踩踏,或者夫妻一定要征服或臣服才算了。大家都承认家和万事兴,不知道家和万事兴的前面有讲究,老话说,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这其实也是夫妻要处好才能家和的意思,但不少家庭总是一地鸡毛,成天不得安宁。
古语虽旧,理实精深。譬如夫妇相处之道,俗云:「男要捧,女要哄。」然今世夫妇,鲜见如此。今人动辄针锋相对,或相践踏,或欲征服臣服而后已。人皆知「家和万事兴」,然不知其前亦有讲究。古语云:「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此实言夫妇和顺乃家道之基,然今之家庭,多生纷扰,终日不宁。
02
很多有机会做主的人喜欢管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些一家之主也是以为家必须管好,其实管家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层级较低的身份,中国文化对家的要求是齐家、治家,齐、治跟管是大不一样的。有些一家之主特别喜欢管人,管孩子,管老公,管太太,管老人,他们不明白,管是要看人看事的。老话说,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一个管得太狠的父母,孩子多半懦弱,没有主见;一个管得太狠的伴侣,另一半多半唯唯诺诺,既没有生活能力,也没有生活情趣。
有权者好管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家主者,以为家须严管,然中华文化以「管家」为下品,所求者乃「齐家」「治家」,齐、治与管大异。好管子女、配偶、尊长者,不明管人须因事因人。古语云:「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父母过严,子多懦弱无主;伴侣过厉,另一半唯诺失趣。
03
一个中学生勇敢地说出他的真心话: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父母先学会摆烂。他说大人养孩子,百分之九十九的办法都是无效的,甚至让孩子越来越叛逆。他说他从家里获得的百分之一的有效教育并不是父母给的,而是他哥哥给予的。他哥哥给予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乐观。在他哥哥的照顾下,他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无序才是自然状态;出错才是自然状态;不按照你的计划才是自然状态。这个中学生说,这个意识注入到孩子的性格和生命的底色里,才是变幻莫测生活里幸福的最大保证。他希望父母学会一个道理,就是允许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当事情发生时,你依然可以从容地面对它。这个中学生说得真好啊。
一中学生勇吐真言:「教育之效,在父母先学放手。」彼云父母育子,十之九法皆无效,甚或致子叛逆。其所得百分之一之效,非出父母,乃兄所予。兄授以生活之勇与达观,使知世间无常为自然,出错为常情,事不依计乃常态。此中学生曰,此识若注入子之性情底色,乃变幻生活中幸福之基。愿父母知:允不如意事发生,而事发时犹从容应对。斯言善哉。
04
传统中国社会有一个高标,就是认为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阶段是美好的。近代的中国精英对自家的历史幻灭后,就找新的理想、高标,很快就找到了古希腊,以至于有人批评说“言必称希腊”带来了割断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的恶劣现象。但这个历史阶段没有走完之前,还是会不断有人把古希腊当作理想、美好的所在。罗念生先生一生致力于介绍希腊文化,他曾希望自己死后遗骨一部分安放在北京,一部分撒在希腊的爱琴海里。另一个诗人余光中则有一句争议不小的诗,“星空,非常希腊。”今天的我们正在跨越这一历史阶段。
中国古以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为盛世。近世精英于本国史失望,遂求新理想,速觅得古希腊,致人讥「言必称希腊」,割裂历史,只知希腊不知中国。然此阶段未终,犹有人以古希腊为理想。罗念生先生毕生绍介希腊文化,愿遗骨分葬北京与爱琴海。诗人余光中诗句「星空,非常希腊」亦引争议。今吾辈正跨越此历史阶段。
05
有人说,绝大多数中国人是缺乏商业精神的。商业的本质是流动。资源在你那里要流动,货畅其流。但大部分中国人遇到资源的时候,要么存起来;就像旧社会的地主老财,把金元宝埋在地下;一般人多少有些财物,但都存在家里,烟、酒、茶、古董、字画,既不送出去,也不消费,最终成为垃圾;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拒绝,不少人遇到别人的请求,都是一口回绝。有商业精神的人,从来把请求当做机会。这让我想到一个出版大哥,很多人的书稿到他那里,再困难,他也会想方设法帮助出版;同行还是一个出书的身份,他则早早就有出版家的美誉了。
或云多数中国人乏商业精神。商之本在流动,货畅其流。然国人遇资源,或藏之,如旧地主埋金;或贮物于家,烟酒茶古董字画,不赠不费,终成废物;或遇请托,辄一口回绝。有商精神者,恒视请托为机缘。忆一出版前辈,人书稿至其处,虽难必设法助成。同业尚为出书人,彼早获出版家美誉。
06
有朋友问,50后,加上你们60后,以及70后,三代人近二百年来最差的几代父母?我不知道社会学家怎么解释这个事,但我们这几代人确实是按社会的标准,按流行的标准生活的几代人,我们还在追赶着外在世界的要求,还没有活明白,就有了孩子;养育孩子也只好按照外在的标准,没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准则和生活习惯。相比之下,80一代做了父母后,知道学习、知道读书,知道在跟孩子相处时发现自己。说不定,以后的几代人,会一代更比一代强。
友问:50后、60后、70后,岂近世最劣父母耶?不知社会学家何解,然吾辈实依社会标准而活,逐外求而未明生命,养子亦按外标,无己之思想准则。反观80一代为父母,知学习读书,于亲子相处中自省。或后代一代胜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