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学之间:启功书画鉴定思想的方法论启示
作者:杨 桦
在当代中国书画鉴定领域,启功先生的“书画鉴定三议”突破技术辨伪范畴,构建起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方法论体系。在科技介入鉴定、艺术史研究跨学科发展的当下,结合具体古书画案例重审这一思想,更能凸显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正视“模糊性”:以《平复帖》鉴定看科技与经验的融合
启功先生指出,书画鉴定存在“模糊性”,即便有科技辅助也难达绝对精确。以陆机《平复帖》鉴定为例,这件被誉为“法帖之祖”的作品,因纸墨老化、字迹漫漶,传统目鉴长期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笔法、结体符合西晋风格,另一部分则因帖中个别用字存疑,对年代提出质疑。
这种“模糊性”正源于启功所说的认知局限——鉴定者对西晋书法风格的理解受个人经验影响,且缺乏同时期可比对的墨迹标准件。对此,启功提出的“软硬件结合”路径得到实践验证:现代科技通过碳十四测年确定《平复帖》纸张年代在西晋至东晋区间,为年代判断提供量化依据;而鉴定者则结合目鉴经验,分析其“古雅简远”的笔法特征与西晋文人书风的契合度,最终形成“高概率为西晋陆机真迹”的结论。这种“科技定范围、经验辨细节”的模式,完美诠释了启功对“模糊性”的应对智慧,打破了“权威独断”,推动鉴定走向科学论证。
二、超越“二元论”:从《兰亭序》摹本看鉴定的历史价值维度
传统鉴定的“真伪二元论”,在启功先生梳理的古书画“灰色光谱”面前失去合理性。以《兰亭序》为例,王羲之原作早已亡佚,现存最知名的是唐代冯承素摹本、虞世南摹本等。若按“非真即伪”标准,这些摹本均为“伪作”,但启功先生强调,需从艺术史语境挖掘其价值。
冯承素摹本因“双钩填墨”技法精湛,最大限度还原了王羲之原作的笔法、章法,成为研究东晋“尚韵”书风的核心实物。启功曾指出,这件摹本的价值不仅在于“摹得像”,更在于它保留了原作已失传的艺术特征,为后世理解王羲之书法、研究唐代摹拓技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依据。此外,清代董其昌代笔作品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董其昌晚年因应酬繁多,部分作品由弟子代笔,若仅断“真伪”,代笔作品易被忽视;但启功通过比对真迹与代笔作品,还原了董其昌工作室的创作分工,揭示了晚明文人书画“代笔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让鉴定超越“断真伪”,成为解读艺术史的关键环节。
三、警惕“人情扰”:从“石涛伪作案”看鉴定伦理的重要性
启功先生总结的“世故人情”干扰,在近现代书画鉴定中屡见不鲜,“石涛伪作案”便是典型。上世纪中期,某藏家为抬高藏品价值,将一批清代仿石涛画作伪称为真迹,并借助“资历权威”施压,部分鉴定者因“挟长”“远害”等因素,未严格考证便认可其真伪,导致伪作在市场流通多年。
启功先生对此类现象深恶痛绝,他强调鉴定需坚守“学术良知”,建立“证据优先”的逻辑。后来,有学者依据启功倡导的“集体研讨”机制,组织专家从石涛不同时期的笔墨特征、款识习惯、印章风格等维度交叉验证,最终证明这批作品为仿作。此案印证了启功的主张:健康的鉴定生态需“科学流程”与“伦理防线”并重——既要通过“证据分级”(如笔墨特征为一级证据、流传记录为二级证据)确保判断严谨,也要以“透明评议”避免权力、利益干扰。正如启功所言,“容众”精神不是盲从,而是通过平等对话,让鉴定回归学术本质。
总之,从《平复帖》的科技与经验融合,到《兰亭序》摹本的历史价值挖掘,再到“石涛伪作案”的伦理反思,启功“书画鉴定三议”的方法论通过具体案例得到充分印证。在当下,我们既要善用科技提升鉴定精度,更要坚守人文立场,以伦理准则守护学术纯粹。启功先生所追求的“科学与人文平衡”,不仅是书画鉴定的核心准则,更是推动文化传承与艺术史研究科学化的关键基石。
2025年9月23日于寄吾斋
(作者: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