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网格化|“民生小板凳”,“议”出基层治理新气象
正观新闻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张磊 王云岭
“张家院门口宅基地边界纠纷还没捋顺”“村头文化广场健身器材该更新了……”近日,中牟新区青年路街道东关村的“五老议事堂”调解室从屋内搬到了大队院里,院内几个小板凳围成一圈,“五老”成员正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围绕村里的大小事热烈讨论,村“两委”工作人员在一旁认真记录,时不时补充说明情况。
今年以来,东关村依托“五老议事堂”这一特色治理载体,创新推出“民生小板凳”议事模式,将议事场所从固定的会议室搬到村民家门口、田间地头、文化广场等村民日常聚集的地方。这些德高望重的“五老”成员,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公正的处事态度,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引导村民们以拉家常的轻松方式,主动参与到村级事务决策和治理难题破解中,形成“有事大家议、难题共同解”的良好自治氛围。
在东关村,“民生小板凳”早已不是简单的坐具,而是连接民心、汇聚民智的“桥梁”。无论是邻里间的矛盾纠纷,还是村庄发展的规划建议,只要村民有需求,“五老”成员就会牵头摆起“民生小板凳”,组织大家面对面沟通。此前,村里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多次调解无果。“五老”成员得知后,主动邀请双方当事人、熟悉情况的老村民围坐在一起,通过“民生小板凳”议事会,结合村规民约和相关政策,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握手言和。这样的案例,在东关村不胜枚举。
为了让“民生小板凳”发挥更大作用,东关村还建立了“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村“两委”工作人员主动走出办公室,跟着“五老”成员一起坐进“民生小板凳”议事会,及时收集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对于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协调处理;对于需要多部门联动或长期推进的,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定期向村民反馈进展,确保每一件民生事都有回音、有着落。
与此同时,东关村还借助“民生小板凳”开展政策宣讲活动。“五老”成员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协助邀请相关从业者,向村民们讲解养老医保、防诈骗、消防安全等政策知识和实用信息,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让村民们听得懂、能领会、用得上。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深受村民欢迎,也让政策宣传从“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互动”,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政策知晓率和参与度。
如今,小小的“民生小板凳”已成为东关村基层治理的“助推器”,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让村级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实现了从“干部说了算”到“大家商量办”、从“等群众上门”到“送服务上门”的转变,为东关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