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遭剑南春“甩卖”:股价跌超40%时套现,老牌白酒企业现金流告急?
作者:信乔
审核: 岚山
9月下旬,华西证券一纸减持公告,将四川白酒巨头剑南春推至舆论风口。公告显示,剑南春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625万股华西证券股份,以9月24日收盘价计算,此次套现金额约2.55亿元。看似常规的资本操作,却因“上市后首次减持”“二十年长期持股”等标签,暴露了这家老牌酒企当下的现金流困境,也让市场对其经营现状产生诸多质疑。
回溯双方渊源,剑南春与华西证券的绑定始于2000年。彼时华西证券刚完成重组组建,剑南春便以集团及旗下融信投资两个主体合计1.3亿元的出资额入股,一跃成为第四大股东,在券商行业尚未爆发的年代,展现出较强的资本布局意识。此后近二十年,即便证券市场经历牛熊交替,剑南春也仅通过三次小规模股权转让调整持股结构,且转让对象多为关联方或地方企业,从未真正减持退出,这种长期持有的姿态,也让市场将其视为华西证券的“稳定股东”。
2018年华西证券登陆A股市场,剑南春的持股价值迎来实质性提升。随着券商行业佣金改革、资管业务转型等变化,华西证券虽未跻身头部券商行列,但凭借区域资源优势保持着稳定的盈利能力,每年的现金分红也为剑南春提供了一笔持续的投资收益。在此期间,白酒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后逐步回暖,剑南春作为“川酒六朵金花”之一,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经营状况并未出现明显危机,双方的合作也一直维持着“稳定共赢”的局面。
然而,此次打破二十年惯例的减持操作,彻底扭转了市场对剑南春资本策略的认知。从时间节点来看,此次减持发生在华西证券股价处于历史相对低位的阶段——截至9月24日,其股价较2021年的高点已下跌超40%,此时减持不仅会拉低投资回报率,还可能引发市场对华西证券股东结构稳定性的担忧。对于深耕资本领域多年的剑南春而言,不可能不明白低位减持的弊端,其选择在此时“割肉”,背后的资金压力可见一斑。
进一步梳理剑南春近期的经营动作,不难发现其现金流紧张的线索。公开信息显示,剑南春近期高调宣布赞助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作为国家级大型晚会,此类赞助费用通常高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对于当前资金状况承压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值得关注的是,绵竹国资近期以“回归第二大股东”的身份重新介入剑南春股权结构,尽管此次股权变动并未涉及直接的资金交易,但国资股东的入场往往伴随着对企业经营规范、财务透明度的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剑南春可能需要在短期内调整财务结构,以满足新的治理需求,而这同样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
从行业背景来看,当前白酒行业正面临“马太效应”加剧的挑战。头部酒企凭借品牌优势和渠道掌控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中小酒企则在价格战、库存压力下艰难求生,处于中间梯队的剑南春,既面临着头部企业的挤压,又要应对区域酒企的竞争,市场拓展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白酒消费场景的恢复速度不及预期,经销商库存高企、动销缓慢等问题依然存在,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回笼效率。在此背景下,剑南春若未能及时补充现金流,不仅会影响市场投入和品牌建设,还可能在后续的行业竞争中逐渐掉队。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2.55亿元的套现金额,对于解决一家大型白酒企业的现金流问题而言,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从白酒行业的经营特点来看,无论是产能扩张、渠道建设,还是品牌营销,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若剑南春仅依靠减持长期持有的优质资产来缓解短期资金压力,而未能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状况、提升盈利能力,未来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财务危机。市场甚至开始猜测,此次减持是否只是一个开端,若现金流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剑南春是否会继续抛售华西证券的剩余持股,进一步动摇其资本布局的稳定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剑南春此次减持行为也释放出一定的风险信号。长期以来,稳定的对外投资和持续的分红收益,是剑南春吸引投资者的重要亮点之一。如今,在未对减持原因作出详细说明的情况下,突然出售持有二十年的优质资产,不仅可能影响投资者对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的信任,还可能引发对其整体财务健康状况的质疑,进而对企业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价值造成负面影响。
从华西证券的角度来看,剑南春的减持也可能带来短期冲击。尽管1%的减持比例相对有限,但在市场情绪敏感的当下,股东的减持行为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导致股价出现波动。同时,作为持股比例超过6%的重要股东,剑南春的退出可能会改变公司的股东结构平衡,若后续没有新的战略投资者入场接盘,可能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长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回顾剑南春的发展历程,其曾凭借“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的品牌定位,在高端白酒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近年来,在行业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的发展步伐逐渐放缓。此次减持华西证券,既是企业应对短期现金流压力的无奈之举,也折射出其在战略布局和经营管理上的困境。未来,剑南春若想重拾市场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解决当前的资金问题,更需要在品牌升级、产品创新、渠道优化等方面做出实质性突破,否则,此次“割肉”套现或许只是其经营困境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