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晨,打开手机,浏览中美贸易,中美间曾经繁忙的贸易往来,像一条通畅的河流,彼此交织,共同流动。如今,这条“河流”已干涸。在关税壁垒抬升之后,两国间联系逐渐冷却,最终几乎断裂。
推开窗,向远眺望,今天依然晴空万里。昨天看到和听到的故事,又一幕幕在眼前展现。那故事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闭上眼睛就发芽,睁开眼就开花,转眼间已是累累的丰硕果实。走下楼,情不自禁瞻仰“焦桐”,在亭亭如盖的泡桐树下,伫立仰望,用心感受焦裕禄书记留下的精神财富,聆听他铿将有力的誓言:“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焦桐广场,一阵声情并茂的朗读声:“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在东坝头,响起雄浑豪迈的歌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是教育厅学员们面向北去的涛涛黄河,在充满激情地放歌。眼前的黄河滩边,静水深流,宽阔浩荡,抬头远望,芳草萋萋,郁郁苍苍,正是一幅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美好画面。面对如此美景,学员们纷纷驻足、打卡。很难想象脚下的这方土地,曾是近代史上经常决口的黄河“豆腐腰”。
在《您好,焦裕禄》的沉浸式课堂上,宣讲现场灯光转暗,音乐响起,场景变换。教育厅学员们仿佛置身于60多年前的洛矿、尉氏、兰考,化身焦裕禄同志的家属、战友、同事,一起学习工作,一起战天斗地,想那个时代的人所想,听那个时代的人所听,感那个时代的人所感……
一幕幕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一组组亲切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多维立体的焦裕禄跃然台上,让学员们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接受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学员们举起右手宣誓:“争做新时代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堂令人终身难忘的党性教育课。
在《我眼中的焦裕禄》这堂课上,聆听了记者、干部、农民对焦裕禄感人事迹和伟大人格的亲身感受。穆青、冯健、周原三位资深的新华社记者于1966年2月7日抒写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何香久创作了电视剧《焦裕禄》。
原开封地委书记张申为失去这样一位县委书记而泣不成声,护林英雄张根群回忆焦裕禄嘱咐村人“要想富,栽桐树;想翻身,种花生”,并送给他手电、雨衣和雨鞋。焦裕禄葬礼上农妇戴孝喊爹爹,看护焦桐50年的魏善民让儿子替他接着看护。当年逃荒的雷中江说:今天的兰考,村村环境绿,户户两层楼。
在焦裕禄纪念展览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将一个亲民爱民的好公仆好书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员面前。焦裕禄在张庄找到“贴上膏药再扎针”的科学治沙法,这一发现展示了焦裕禄实事求是、深入基层,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
在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村的干劲、双杨村的道路“四面红旗”展览馆里,学员们仿佛进入到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体悟到焦裕禄依靠群众、动员群众、鼓舞群众,把正确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的工作方法。灵活运用群众路线,找到了除‘三害’的方法,学员们再次感悟到了什么是焦裕禄精神。
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见贤思齐,我总是把他当作榜样来对照自己。焦裕禄精神一直是一盏明灯,在前面指引着我,引导着我循着焦裕禄这条路走……
焦裕禄是能力超群、事迹非凡、受人钦佩的人。他是敢同肝癌病痛做斗争的英雄,他是一个敢同严峻困难做斗争的英雄,他是信念坚定、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他有对群众的那股亲劲儿、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儿、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儿。
焦裕禄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儿子、长工。焦裕禄精神是一盏指路明灯,焦裕禄精神是一个成功标杆,焦裕禄精神是一面正身明镜。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根扎大地,叶迎太阳,健康成长;情系祖国,胸装百姓,铸就辉煌!
焦裕禄1964年5月14日到兰考,至1966年3月25日被病魔夺去生命,仅在在兰考475天,但他却给人民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和无价的精神财富。焦裕禄是一个忠孝两全有血有肉的共产党人,女儿说:“父亲做人讲感情,做事敢担当。”焦裕禄“我是你的儿子”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这是一个震撼历史的声音,他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全部忠诚。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人民的儿子的英名。“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后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焦裕禄真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简介:吴廷伟,曾在河南省直单位、 高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