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新世代”困局:起大早,赶晚集
近日,宝马集团正式宣布将于2027年启动直销模式,标志着这家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正式告别以经销商为核心的传统销售体系,转向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具颠覆性的“独自转型”之路。
作为宝马转型的重中之重,“新世代”战略项目从Panoramic iDrive车机系统、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到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已全面转向自主研发,不再依赖供应商主导的开发模式。此次渠道变革进一步表明,宝马正试图以一己之力掌控从研发到销售的全部关键环节。
然而,这条看似坚定的转型之路,却暗藏“蒙眼狂奔”的无奈与节奏失调的尴尬。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中国市场,电动车领域早已从蓝海变为“血红”的战场。若市场与技术的迭代持续超出预期,宝马“新世代”或将面临一场决定未来命运的生死之战。
目前,“新世代”首款车型——全新iX3,于2024年春季方才启动路试,2025年9月正式全球首发,它已从昔日被寄予厚望的“破局者”,沦为一位姗姗来迟的“追赶者”。
01推进迟缓:“新世代”步履沉重
回顾2021年,宝马“新世代”平台的发布堪称前瞻。彼时,特斯拉Model Y虽已国产,但远未达到如今的统治级销量;中国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仍在生存线挣扎,月销过万已属佳绩。
宝马准确预判了电动化的关键痛点,其所规划的900公里续航、10分钟补能300公里等参数,即便在今天仍具竞争力。然而问题在于,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逻辑,在三年间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战局从“三电”性能迅速转向以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化”高地。
当宝马仍在打磨高压平台与能效管理系统时,中国消费者已普遍接受AI语音助手、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及多屏互联生态带来的体验升级。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宝马陷入了典型的“工程师思维”陷阱,以为决胜于续航与充电,便能在电动化赛道胜出。不料中国市场直接跨入“加时赛”,比拼的是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能力。
“新世代”战略推进迟缓,根源在于其初期选择的“封闭式全栈自研”路径。
与上汽打造“智己”,或日产借力东风推出日产N7等路径不同,宝马在项目关键阶段几乎孤军奋战。研发主导权集中于德国总部,受制于欧洲整体科技生态的薄弱,尤其在软件与智能化领域基础不足,导致其转型步伐沉重。而在华合资伙伴华晨汽车,无论在软件人才、智能研发积累,还是本土用户洞察方面,均难以比肩上汽、东风等国内一线企业,难以为其提供有效支撑。
“全栈自研是理想,但需要时间,而宝马最缺的正是时间。”一位接近宝马的供应商人士表示,“‘新世代’的电子电气架构极为复杂,软件调试工程浩大。德方对细节的执着值得尊敬,但中国市场要的是快节奏、敏捷迭代。”
多重制约之下,宝马“新世代”被迫走上全栈自研的窄路,产品开发周期显著拉长。从2021年平台发布到2025年车型上市,四年周期在“中国速度”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同期,中国本土品牌已经完成了两到三代产品的迭代。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生态闭环的缺失。宝马引以为傲的iDrive系统虽在流畅度与界面设计上持续优化,但其封闭架构难以接入中国活跃的互联网服务生态。当中国用户习惯在车内点外卖、刷短视频、玩云游戏时,宝马的智能座舱仍定位于“驾驶工具”,而非“移动智能空间”。
02合作破局:宝马的迟来转身
“新世代”的迟滞也体现在设计语言的争议上。去年新一代5系因尾部设计引发用户批评,而预计在2027上市的宝马5系“新世代”概念车收窄双肾前脸,同样陷入舆论漩涡。
这折射出宝马在品牌基因与电动化革新之间的深刻矛盾。双肾格栅作为品牌标志,在电动时代功能已失,象征意义却愈发沉重。
宝马采取折中策略——保留形态但进行抽象化收窄,被行业视为一种保守的妥协。官方将其诠释为向303等经典车型致敬,却暴露出其在未来设计语言上的灵感枯竭:当创新仍需不断回望历史,其颠覆性自然受限。
面对市场压力,宝马在2025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启动“合作狂奔”:3月与阿里巴巴签约,聚焦AI大模型与语音交互;4月联合字节跳动火山引擎,探索智能营销;7月相继宣布与智驾企业Momenta合作开发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并在南京设立宝马全球第六大信息技术研发中心。
尤其南京研发中心的落地,被视为宝马战略转向的关键信号——它终于承认,仅靠自身已无法打赢中国市场的智能化战争。
然而,商业现实残酷,时间鸿沟难越。这批今年才密集启动的合作,成果均无法应用于2025年9月上市的“新世代”首款车型iX3。这意味着,这款战略车型将带着未完善的智能化能力,仓促应战。
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端的持续承压。今年上半年,宝马在华销量同比下滑超15%,这一切指向一个现实:宝马的销量正越来越依赖“性价比”,而非品牌与技术护城河。在电动化冲击下,其豪华光环正加速褪色。
在此背景下,“新世代”的迟来更显致命。它本应成为宝马重塑品牌、拉升溢价的关键利器,却可能因错过时间窗口,被迫卷入其原本希望规避的价格战。
而计划于2027年启动的直销模式,则被赋予更深层的救赎意义——不仅是控制渠道成本、统一价格、提升利润的财务手段,更是宝马重建用户连接、掌握体验主导权、重塑品牌形象的战略核心。
前有经销商利益重构之困,后有产品智能化短板之迫,宝马的直销转型,无异于一场押注未来的背水一战。结局如何,唯有等待市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