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世纪的医者重逢:从唐山废墟到白发执手的生命礼赞

2025年十月的一天,秋意渐浓,在古道热肠的友人陪同下,九旬的颜纯海教授执意前往康养医院探望其百岁恩师战友同事兄长董天华教授,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紧握双手,激动的言语闪烁着半个世纪的风雨同舟——这不仅是一场迟到的重逢,更是一段从唐山废墟中淬炼出的医者传奇的延续。

白衣为甲:震区帐篷里的生命争夺战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的剧烈震颤撕裂了夜空。时任苏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党委副书记的颜纯海,在接到救援命令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告别。这位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国家需要,我们的热血就要洒在最需要的地方。"他率领的百余人医疗队中,就有当时已年过半百的骨科专家董天华、心血管专家吾柏铭等日后成为医学泰斗的名字。

抵达唐山丰润区的临时救援点时,眼前的景象让见惯生死的医生们潸然泪下。"坍塌的楼房像揉碎的饼干,预制板下伸出的手还保持着呼救姿势。"颜纯海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闷热的八月,这支医疗队创造了生命奇迹:没有无菌手术室,他们用雨衣搭建帐篷;没有无影灯,就举起四把手电筒交叉照明;没有足够的药品,董天华教授现场改良手术器械,将钩钉加压螺钉技术首次应用于开放性骨折固定,这项后来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技术,在当时救下了无数本可能截肢的伤员。

“解放军战士用刺刀撬开预制板,我们就在瓦砾堆旁清创缝合。”颜纯海记得最清楚的是董天华教授跪在废墟上为伤员复位的场景——这位后来开创苏州骨科的奠基人,当时膝盖磨出了血泡也不肯停下。医疗队带来的唯一一台心电图机,在吾柏铭教授手中成了“生命监测仪”,他发明的“胸外按压节奏口诀”让非专业的战士也能参与急救。那个月里,他们平均每天完成30多台手术,颜纯海的白大褂结着盐霜,董天华的手术手套磨穿了三层,而担架上的伤员从未停歇。
仁心传世:从骨科开拓者到精神灯塔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院史馆里,陈列着董天华教授1983年主编的《髋关节外科图谱》,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他密密麻麻的批注。作为江苏省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这位百岁老人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中国骨科发展史的缩影:80年代首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系统研究,90年代引领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革新,四项国内首创疗法至今仍被写入教科书,曾担任中华医学骨科学会常委、委员,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尽管如此,每当自我介绍时,他还是坚持称自己为“董医生”,他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琢磨怎么给人看好病,减轻消除病人的痛苦。”
“董老师常说,手术台是医生最好的讲台。”董天华的学生们常回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董教授用竹片制作教学模型,把手术器械画在纸上让学生临摹。他培养的20余名博士硕士,如今多数成为苏大附一院、附二院等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了独特的"苏州骨科学派"。
而91岁仍坚持每周坐诊的颜纯海教授,则延续着另一种坚守。这位泌尿外科专家的门诊室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照片:1976年唐山震区,他抱着获救婴儿与董天华的合影。“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董老师说的'医者三重境界'——治病、治人、治心。”颜纯海至今保持着手写病历的习惯,他说这是当年在震区养成的习惯,“那时没有电脑,每个病例都要记在本子上,现在看来,这都是生命的见证。”
岁月回甘:跨越半世纪的初心之约
当两位老者的手在病房中紧握,时光仿佛倒流回1976年那个硝烟弥漫的清晨。董天华教授虽然听力已弱,但仍清晰记得颜纯海在震区即兴创作的"急救三字经":"手电亮,血压量,止血先,固定强"。颜纯海教授聊起当年的战友:吾柏铭教授上了岁数还在指导心脏介入手术,黄强教授的神经外科专著出了修订版......这些在震区并肩作战的"白衣战士",如今都成了各自领域的"国宝级"专家。
这场重逢的感人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普通的师生情谊。董天华不仅是颜纯海的导师,更是精神上的兄长——1959年颜纯海考入苏州医学院时,正是董天华作为青年教师为他上了第一堂解剖课。“那时董老师说,医生的手既要拿得起手术刀,也要握得住患者的手。”这句话,颜纯海记了一辈子。
医者大爱,永不褪色的生命之光
在病房时,一个细节被注意到,九旬的颜纯海教授还是穿着白大褂来的,口袋里别着一支笔,这让人想起唐山震区流传的那句话:"他们用钢笔记录病历,用手术刀书写生命。如今,董天华教授培养的“骨科三代人”在非洲开展医疗援助,颜纯海教授创立的“仁心奖学金”已资助200多名医学生,而当年那场帐篷里的生命接力,早已化作流淌在苏州医学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短暂的相聚,临别时,董天华教授的亲属坚持送颜纯海教授到电梯口,望着两位老人的背影,让人想起他们在震区抢救的那个新生儿——如今已是唐山市一名医生。这场迟到的重逢告诉我们:真正的医者仁心,不仅是灾难来临时的挺身而出,更是在漫长岁月中对初心的坚守。当白发遇见白发,当皱纹映着皱纹,那紧握的双手间传递的,正是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礼赞。(潇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