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药药业营利双降、罚款吞噬利润,核心高管离职
作者:信乔
审核: 岚山
在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老牌药企的生存状态往往折射出行业发展的深层矛盾。创立于1939年的津药药业(600488.SH),历经八十余年风雨,曾是国内甾体激素领域的标杆企业。然而如今,这家上市二十余年的药企正深陷合规失控与经营失速的双重泥沼,2025年上半年披露的业绩数据,更是将其积弊已久的问题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业绩“腰斩”
翻开津药药业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组组刺眼的数据勾勒出企业的经营困境。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15.88亿元,同比下滑11.81%,这一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归母净利润仅为4930.42万元,较去年同期暴跌65.28%,相当于直接抹去了近七成的盈利。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业绩颓势并非阶段性波动,而是呈现出“加速恶化”的态势——对比上下两个季度数据可见,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尚能维持5805万元的规模,同比微增0.07%,但到了二季度,净利润直接转为-874.6万元,同比降幅扩大至110.41%,单季度由盈转亏的反差,凸显出企业经营的脆弱性。
业绩崩塌的背后,是核心业务的全面失守。作为津药药业的“压舱石”,甾体激素类产品上半年收入9.92亿元,同比下降6.4%,这一品类长期占据公司营收半壁江山,其增速放缓直接拖累整体业绩;而氨基酸类产品表现更差,收入1.43亿元,同比下滑9.01%;其他品类收入降幅更是高达22.09%,其中制剂业务收入下降22.01%,几大业务板块集体“失速”,折射出公司在产品竞争力与市场开拓上的双重乏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收入下滑的同时,企业的盈利质量也在持续恶化。受氨基酸类及其他品类毛利率下滑影响,公司上半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减少4.62个百分点,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了缓解利润压力,津药药业选择大幅削减销售费用——当期销售费用降至1.87亿元,同比下降44.96%,近乎“腰斩”的销售投入虽在短期内为利润提供了支撑,却也可能削弱公司后续的市场推广能力,陷入“节流却难开源”的尴尬境地。
四年四罚背后的内控漏洞
如果说业绩下滑是经营层面的“外伤”,那么频繁的反垄断处罚则是津药药业难以愈合的“内伤”。2025年4月底,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为公司上半年的业绩蒙上了沉重阴影——因与竞争对手就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达成“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津药药业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罚没共计6919.24万元。这笔巨额支出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成为压垮净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仅这一项罚款,就超过了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1.4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津药药业首次触碰反垄断红线。回溯过往四年,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已四次因垄断行为被处罚,累计罚没金额超过1.7亿元。2021年4月,公司因划分醋酸氟轻松原料药销售市场、固定价格,被罚款4402.26万元;2023年3月,子公司天津金耀药业因滥用卡莫司汀注射液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销售产品,被罚2772.13万元;仅一个月后,控股孙公司天津天药医药科技又因固定氟尿嘧啶注射液价格,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988.43万元。
四年内连续在不同产品、不同层级公司出现同类违规行为,暴露的绝非偶然失误,而是企业在反垄断合规内控体系上的重大缺陷。作为一家深耕医药行业数十年的老牌企业,津药药业理应熟知《反垄断法》对原料药市场的监管要求,却反复在同一问题上“栽跟头”,既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的漠视,也凸显出内部监督机制的失效。这种“屡罚不改”的态度,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品牌信誉,更可能引发监管层的进一步关注,为后续经营埋下更大隐患。
应收账款激增与现金流告急
业绩下滑与巨额罚款的双重冲击,直接传导至津药药业的资金链。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规模从去年同期的2.91亿元飙升至5.61亿元,增幅高达92.6%,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提升至9.57%。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意味着公司大量资金被下游客户占用,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还增加了坏账风险——在医药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企业资金链趋紧的背景下,一旦客户出现支付困难,将直接影响津药药业的资金回笼。
资金回笼不畅叠加罚款支出,导致公司现金流状况急剧恶化。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2020.06万元,同比暴跌93.6%,几乎陷入“造血停滞”的状态。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于需要持续投入研发、生产的医药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当前现金流的大幅收缩,不仅可能影响公司的日常运营,还会制约其在新产品研发、产能升级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削弱长期竞争力。
雪上加霜的是,在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关键时期,核心高管的突然离职又引发了市场对公司管理稳定性的担忧。2025年上半年,公司副总经理杨晓燕因“工作调整”原因辞职,且不再担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公开资料显示,杨晓燕拥有丰富的医药行业运营经验,曾任职于赛诺菲、石药集团等知名企业,2023年9月加入津药药业后,2024年薪酬高达197.6万元,是公司薪酬最高的高管。在企业业绩承压、合规问题频发的敏感节点,核心高管的离去,无疑会加剧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疑虑,也可能导致内部管理团队的不稳定。
破局难:老牌药企的转型困境
从行业背景来看,津药药业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药品集采常态化、医保控费持续推进,以及原料药市场竞争加剧,传统药企尤其是以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普遍面临着价格下行、利润压缩的压力。但在行业转型的浪潮中,部分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制剂业务、布局创新药等方式实现了突围,而津药药业却未能抓住机遇,反而在合规与经营的双重问题中越陷越深。
从自身来看,津药药业的问题根源在于“守旧”与“失序”。一方面,公司长期依赖甾体激素、氨基酸等传统原料药产品,在创新药研发上投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面对集采与市场竞争时缺乏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合规管理的缺失与内部治理的混乱,使其在行业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频繁“踩雷”,进一步消耗了企业的资源与信誉。
对于津药药业而言,当前的困局并非无解,但破局之路注定艰难。短期内,公司需要尽快完善合规内控体系,彻底整改反垄断领域的问题,避免再次面临处罚;同时,需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加快资金回笼,缓解现金流压力。长期来看,更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从依赖传统原料药向“原料药+制剂+创新药”协同发展转型,重塑核心竞争力。然而,这一系列改革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需要管理层拿出坚定的决心与清晰的战略规划——对于这家正经历“多事之秋”的老牌药企而言,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