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初心 力贯人生

中视航拍 原创

2025-10-14 07:26

摘要
年少时曾将“愿”等同于对超自然的盲目依附,视寺院许愿、银幕祈祷为虚无迷信。直至品读毛泽东《心之力》中“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磅礴呐喊,洞悉罗森塔尔效应中信念的塑造力量,方渐悟“愿”绝非空泛念想,而是人生坐标系的原点、前行的第一元动力。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皆以强愿为基:项羽、刘邦见秦始皇仪仗而萌“取而代之”之愿,武则天因少时相言点燃帝王之志,高益槐院士睹蘑菇治病之效而立破解机理之愿。人生征途,愿为根本,无愿则行无方向,力无源头,唯有以愿为舵,方能行稳致远。
关键词
愿;初心;人生元动力;心力;罗森塔尔效应;人生价值
一、愿的定义与内涵特征
(一)愿的定义
“愿”并非转瞬即逝的欲望或功利性诉求,而是个体在对自我本质、社会需求与世界规律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确立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生志向。它是对“人为何存在”“如何实现价值”等生命根本问题的坚定应答,是统摄人生方向的“总纲领”。正如23岁的毛泽东在《心之力》中提出的创立“新学”以救亡图存的宏愿,将个人心智与民族命运、文明演进深度绑定,终成其毕生践行的精神罗盘,指引着前行的每一步。
(二)愿的内涵特征
1. 终极性与超越性:愿指向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超越了短期利益与物质满足的局限,具有穿透时空的精神高度。孔子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愿,追求的是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与人文精神的永续传承;吴良镛院士因战乱中目睹家园残破,立下“谋万家居”的“中国人居梦”,将个人事业与民生福祉、文明延续紧密相连——二者皆以超越个体私利的格局,诠释了愿的终极追求。
2. 稳定性与持久性:愿一旦确立,便具有强大的抗干扰性,能够抵御时间冲刷与困境磨砺,成为贯穿人生的精神锚点。毛泽东在《心之力》中倡导的“新学”理想,虽历经革命征程的千难万险,始终是其行动的核心指引;高益槐院士破解蘑菇治病机理的心愿,支撑其数十年深耕科研、矢志不渝。这种跨越岁月的稳定性,正是愿与普通念想最本质的区别。
3. 能动性与实践性:愿并非静态的理念宣告,而是驱动行动的动态力量,其生命力在于“知行合一”。它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最终必然落于实践维度:毛泽东强调“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将愿的力量融入具体行动;吴良镛院士则以数十年建筑实践践行“人居梦”,用扎实行动让理想照进现实,印证了愿的能动性本质。
二、愿为人生第一元动力的核心论证
“元动力”即驱动一切行动的根本力量,是个体前行的底层引擎。愿之所以能成为人生第一元动力,源于其在精神内核、心理机制与价值坐标三个维度的底层驱动作用,为人生征途提供不竭能量。
(一)愿是“心力”的具象化表达,构筑精神动能根基
毛泽东在《心之力》中提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生命力”,而愿正是这种生命力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人心能力”的具象化载体。他受谭嗣同《仁学》启发,坚信“人心能力说”,那份由救亡图存之愿生发的心力,凝聚成突破时代困境的磅礴意志力量。孔子周游列国,虽屡遭困厄却始终坚守“克己复礼”的理想,恰是“愿”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韧性的生动佐证——当人将自我融入更宏大的价值追求,便会产生超越个体局限的精神动能,而这正是一切行动的根本精神源头。
(二)愿契合心理暗示机制,激活潜在发展效能
罗森塔尔效应深刻揭示:积极期待能将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成就。而愿的本质,正是个体对自我的最高期待,具有强大的自我暗示作用。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在加州一所小学开展实验,随机挑选“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并告知教师,8个月后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显著进步且更自信,印证了积极期待的强大作用;纽约州长罗杰·罗尔斯因校长一句“你将成为州长”的期待,以州长标准自我要求,最终实现人生跨越。同理,当个体确立清晰的人生之愿,便会自动生成“我能达成目标”的积极心理暗示,这种暗示能有效消解焦虑、聚焦精力,激活沉睡的潜能。高益槐院士正是以破解蘑菇治病机理之愿为心理锚点,持续激发科研创造力,终在领域内取得重大突破。
(三)愿确立人生意义坐标,抵御迷失风险
人生征途充满物质诱惑与挫折困境,愿则如同精准的罗盘,为行动提供明确的意义指向,让人在纷繁世事中不迷失方向。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正是因心中“志于道”之愿的支撑,赋予了平凡生活以精神意义;吴良镛院士在半间屋子、一张书桌的简陋条件下创办研究所,亦源于“重建家园”之愿的意义引领,让艰苦岁月充满前行力量。没有愿的人生,极易陷入“价值真空”:或在功利诱惑中随波逐流,或在挫折打击下一蹶不振。而愿赋予每一次行动以意义,让人在顺境中不骄纵、逆境中不退缩,始终保持坚定的前行方向。
三、尽早发大愿的实践路径
“大愿”非凭空空想,需经认知沉淀与实践淬炼,青少年时期正是培育与确立大愿的黄金阶段,可通过“观己”“观世”“践行”三重路径,让大愿的种子生根发芽。
(一)观己:在自我审视中发现初心
发愿的前提是认清自我本质,需在沉静思考中叩问内心:真正让自己热血沸腾的,是短暂的物质满足,还是长久的价值实现?青年毛泽东在对比“旧学”的僵化保守与“西学”的物质论局限后,确立了创立“文明论”新学的志向,这份愿深深扎根于他对自我使命的深刻认知。青少年可通过广泛尝试与深度反思探索初心:在志愿服务中感知利他的价值,在学科探究中发现兴趣的方向,在自我对话中厘清价值排序,让愿的种子扎根于真实的自我需求,而非盲从外界的标准。
(二)观世:在时代坐标中定位价值
大愿必然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脱离社会现实的愿,终将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孔子立志“志道”“志仁”,契合了春秋时期社会秩序重构的时代需求;吴良镛院士的“人居梦”,回应了战后家园重建与城市化发展的时代命题;毛泽东的“新学”构想,更是直指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核心困境。青少年应主动洞察时代脉搏:关注科技突破的前沿领域、社会发展的痛点问题、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将个人禀赋与国家需求、人类福祉紧密相连,让愿的格局契合时代的尺度,拥有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三)践行:在行动淬炼中明晰志向
愿的成熟离不开实践的打磨,纸上谈兵的愿永远无法真正扎根。毛泽东强调“心力与体力合行”,主张将愿的力量融入具体实践;吴良镛院士为实现“类四合院”构想,曾用8年时间反复优化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青少年培育大愿,不必急于求成,可从小目标切入践行初心:以“改善环境”为愿者,可从参与垃圾分类、社区绿化等小事做起;以“科技报国”为愿者,可从攻克学科难题、参与科创实践起步。在行动中验证兴趣、修正方向,让模糊的念想在实践的淬炼中,逐渐沉淀为坚定的大愿。
结论
从《心之力》中“心力”的觉醒,到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佐证;从孔子“志于道”的人文之愿,到吴良镛“谋万家居”的人居之梦,“愿”的力量早已超越了对“迷信”的浅层误解。它是个体对抗平庸的精神铠甲,是穿越人生迷雾的灯塔,更是成就人生的第一元动力。年少发愿,如早播良种,能在岁月中汲取养分;心有大愿,如帆张船行,能在征途上乘风破浪。当愿的初心与行动的毅力相融,人生便会拥有穿透岁月的力量,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世界留下深刻而温暖的印记。(作者/滕海林)
参考文献
[1] 央视网. 迎宾语《论语》二十句(现代文译注)[EB/OL]. http://news.cctv.com/special/C19322/20070910/103969.shtml.
[2] 光明网. 家庭教育中的“旺娃术”:正面暗示正在激发孩子的无限潜力[EB/OL]. http://m.toutiao.com/group/6758221013185462788/?upstream_biz=doubao, 2019-11-09.
[3] 中国网.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EB/OL].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23-07/04/content_91076900.shtml, 2023-07-04.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