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新起点
作为一名在旅游行业沉浮了20多年的观察者和实践者,这个十一超长假期闲暇下来后,老魏对这个行业纷繁复杂的历史阶段做了一下复盘:
我们这一届旅游人,究竟身处一个怎样的时代?
答案是:我们经历并正在亲历一场波澜壮阔又残酷无情的产业革命。
过去的三十年,是旅游产业被信息化和互联网大潮彻底重塑的三十年,是一部传统业态不断转型升级的进化史,更是一部无数企业在浪潮拍打下,或拥抱新生,或黯然退场的淘汰史。
从线下门店主导市场、传统景区称霸江湖、国际联号酒店高高在上,到OTA一统天下。
从门户品宣、百度竞价到微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的内容种草拔草。
每一个技术拐点和消费变革,都像一道分水岭,将旅游企业清晰地划分为“拥抱者”与“滞后者”。
拥抱者立,ALL in者强,这八个字,是血与泪凝结的行业铁律。
而站在今天,我们清晰地看到,下一道分水岭——旅游智能化,也已轰然降临。
信息不对称下的舒适区
在2005年之前,旅游行业的核心痛点和机会点在于信息不对称,产品销售半径有限,旅行社门店就是生意的全部,客户来自方圆几公里,单体酒店的位置决定上门客户的多少,景区景点建个大门就有很多游客愿意买门票。
但大家的天花板触手可及,当然这也是舒适区。
彼时,与酒店、旅行社、航司、景区的合作,依赖于电话、传真,效率低下,错误率高,库存更新不及时是常态。
那个阶段,品牌建设困难,只能依靠线下口碑和有限的广告,难以形成全国性的品牌认知。
那个时代,旅游企业最大的焦虑是如何拿到更低的机位、更便宜的酒店,以及如何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吸引更多顾客。
那是一个有边界、有规则的战场,虽然辛苦,但玩法清晰,日子舒心。
信息化与OTA崛起的渠道革命
2005年之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陆续普及,开启了第一轮颠覆性革命。众多在线旅游平台的崛起,本质上是渠道的信息化革命。
它们通过技术手段,将分散的机票火车票、酒店住宿、旅游包价产品、旅游攻略聚合到一个线上平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核心痛点。
让这个古老的行业看到了,在21世纪,最重要的是资本、技术和人才带来的革命性力量,也成就了众多旅游互联网的创富故事。
渠道控制权的丧失
后来,大家突然发现,报团客户不再来自门店,酒店少有了上门的客人,景区取消了多数售票窗口。
平台掌握了流量的闸门,各类型酒旅企业变成了平台上的一个又一个的供应商。
定价权、客户关系、服务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平台规则。但似乎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高昂的流量成本
在线平台的佣金、排名竞价、广告位购买、投流,成为一笔巨大的开销。“不做平台等死,做了平台找死”的观点开始流行。
利润被平台大幅挤压,各类型酒旅企业沦为“为平台打工”的尴尬角色。
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用户在平台下单,大家提供服务,原本是天作之合,但最宝贵的用户数据和行为偏好,却沉淀在平台方。
更多的酒旅企业无法与终端客户建立直接、深入的联系,陷入了“有交易,无用户”的困境。
当然,在这一阶段,很多认知高、行动快的酒旅企业也因果断拥抱平台,将其作为重要销售渠道,并利用其流量红利迅速做大规模,赚足了利润,为后续的转型升级攒足了弹药。
而许多固守线下,没有更多拥抱平台的旅游企业,则在第一轮浪潮中或被无情淘汰,或是举步维艰。
在线平台的崛起和强盛,完成了旅游产业的第一次大规模“线上化”洗礼,也让我们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数字化生存”的机遇与代价。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
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体器官,旅游行业的革命进入了第二阶段:营销方式的内容化与社交化革命。
流量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
当年,百度的关键词竞价是流量思维的第一个高峰,而抖音、小红书、视频号们的兴起,图文、短视频和直播,则彻底改变了百度建立的游戏规则,也在猛冲着在线旅游平台建立的铜墙铁壁。
旅游决策是一个长周期、重决策的过程,天生需要大量的信息参考和情感驱动。
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完美地契合了这一需求。
营销范式的颠覆,从购买关键词的“人找信息”,转变为创作内容的“信息找人”。
各类型旅游企业不再只是购买流量,而是要成为内容的创作者、社群的运营者。
这对于多年来依靠层层分销,习惯于把产品上传到货架上的传统旅游企业的组织能力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
流量入口开始碎片化,流量不再集中于几家大型在线平台,而是分散在微信、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无数个内容场域。
当然,大型在线旅游平台们也是这些内容场域流量的重要分食者,他们凭借够狠、钱横、兄弟多,造成了现在的强者恒强。
少纠结,多升级
新媒体时代,大家的营销预算如何分配?团队如何配置?效果如何衡量?
酒旅老板们的决策变得空前复杂。品牌与效果评估出现了两难。
一篇爆款笔记可能带来瞬间的订单,但如何将“网红”变“长红”?将流量转化为忠实的品牌粉丝?
内容营销的长期投入与短期销售压力之间,各类旅游企业管理者心里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和纠结。
在这一阶段,我们看到了一批新兴酒旅品牌在崛起,他们在小红书深耕笔记,在抖音和视频号通过直播售卖旅游套餐,通过私域社群维系并深挖用户价值。
他们可能没有庞大的线下实体和广泛的渠道分发,却凭借对内容生态的深刻理解和敏捷运营,实现了弯道超车。
而那些依然只懂得在平台上调价、跑渠道、跑门店、对内容营销反应迟缓的企业,则面临着“有产品,无曝光”的窘境,在第二轮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
拥抱当下,拥有未来
回顾这三十年,信息化解决了信息对称问题,互联网化解决了渠道效率问题,内容化解决了营销触达问题。
那么,下一个阶段要解决什么?是决策效率和服务体验的终极问题。而这,正是智能化浪潮的核心。
旅游智能化,绝非仅仅是噱头,AI将对旅游产业“人、货、场”进行又一次深度重构。
看到这,那很多朋友就要问老魏了,可是,我们现在短视频还没做好呢,直播还没做顺呢,咋又人工智能了呢?
老魏可以肯定的和大家说,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两年就过去的,都需要至少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历程。
旅游门店也存在三四十年了,到现在也不是价值全无,也仍有新生之机,但你还能在大街上看到一块机票和火车票售票点的招牌了吗。
图文、短视频和直播,大规模开始运用也就才只有三五年时间,未来至少也还有三五年以上的时间窗口期可以抓住,人工智能也刚开始一年两,还有更长的时间可以去摸索。
还是那句话,拥抱者立,AII in者强。
从OTA到新媒体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浪潮都像一场大考,淘汰了那些犹豫不决、固步自封的考生。
别再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循环往复了。
我们别无选择,开始上手,干起来,用起来,最重要。
三十年激荡,潮落潮起
我们见证了太多头部旅游企业的崛起与陨落。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在这个行业,没有永远的安全区,只有永恒的变革。
那些在在线平台时代抓住了机遇,在新媒体时代勇于转型的企业,已经赢得了过去的赛点。
而现在,发令枪再次响起,新媒体和智能化的新赛道,已经全面铺开。
回归行业本质。
搞产品、搞流量、搞转化,已成为新时代旅游人的必修课。
搞好自己的产品、搞好自己的流量、搞好自己的转化,必将是未来优秀旅游企业的必答题。
新需求决定新供给,旅游者定义旅游业,也正在爆改旅游业,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握在我们每一位旅游人的转型升级实践中。
情况呢,也就是这么个情况了。幻想呢,也不用有啥幻想了。
旅游业,新起点,就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