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镜面心”患者心脏“减肥”手术成功
正观新闻记者 汪辉 王红
记者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获悉,日前,医院多学科医疗团队成功为一名罕见“镜面心”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实施PIMSR手术。这是全国首例完全镜面右位心患者高难度手术,也标志我省复杂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实现突破。
“完全镜面右位心”是一种罕见的心脏位置异常。普通人心脏通常位于胸腔左侧,“镜面心”则完全相反,不仅心脏位置“错”长在胸腔右侧,心房、心室及大血管等心脏内部主体结构如镜像般完全反转,人群中出现的几率仅约为十万分之一。多数情况下,若心脏结构正常,“镜面心”不会对患者生活产生太大影响,但如需要手术,难度则大大增加。
患者周先生今年49岁,自出生起心脏就呈现“完全镜面右位心”。起初,这一特殊生理结构只是给他体检带来些许“意外”,但自从患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疾病逐渐危及生命。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常由基因突变引起,患者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的“墙”——室间隔异常增厚,堵塞心脏血液流出通道,导致供血不足,会引发胸闷、胸痛、晕厥甚至心源性猝死。而像患者周先生这样完全镜面右位心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更是极为罕见的危重组合。
两种罕见情况叠加,加上高血压、糖尿病,令患者病情持续恶化。为挽救生命,经严格检查评估,市七院副院长赵育洁带领心肌病多学科团队,组织心外科、超声科、麻醉科、CCU、内分泌科等学科专家团队充分讨论,最终确定实施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手术(PIMSRA/Liwen术)。相对传统外科开胸手术,PIMSRA手术是新型微创手术,通过射频消融技术减少室间隔厚度,恢复左心室流出道通畅,创伤小、恢复快。
“通常手术团队的操作习惯、技巧,手术器材的设计等,都是按正常解剖位置的情况设计的,‘镜面心’患者心脏结构完全反向,要求医生在思维和操作上实现‘镜像转换’。”赵育洁表示,“针对心脏反转患者,常规解剖标记全部失效,手术团队必须在脑海中重构‘镜像地图’,射频消融针操作、器械进入角度、超声切面判断,都与常规手术截然不同,任何方向误判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就像习惯右手写字的人,必须用左手写出同样工整的字,且不能有任何失误。”
经过缜密术前准备,手术开始了。在超声实时监控下,执刀医生全神贯注,射频消融针在“镜像”室间隔中游走,每一个旋转、推进都慎之又慎……终于,射频消融针精准抵达目标肥厚心肌,顺利完成消融,手术成功!
术后,患者恢复迅速,之前的胸痛、头晕症状完全消失,重获健康。
统筹编辑 邢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