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37亿仍亏11亿!百利天恒靠“天价刚需药”填研发窟窿


作者:信乔
审核: 岚山
当创新药的光环遇上70倍价差的质疑,百利天恒的“双面人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崩塌。一边是资本追捧下市值破千亿、实控人登顶“四川首富”的风光,一边是地方医保局问询函高悬、核心仿制药遭全网质疑的窘迫,这家试图在创新与盈利间寻找平衡的药企,正陷入一场由一瓶降压药引发的舆论漩涡。
天价降压药
在云南省医疗保障局的问询函中,百利天恒子公司生产的马来酸依那普利口服溶液(商品名“安贝忻”),以558元的挂网价与同规格片剂8元的市场价形成刺眼对比。面对监管约谈,企业不仅拒绝调价,还试图以“儿童用药刚需”“工艺复杂”为由搪塞,这番操作彻底点燃了公众的不满情绪。
所谓的“儿童用药刚需”,更像是精心包装的商业说辞。尽管婴幼儿确实存在吞咽片剂的困难,但国内并非只有百利药业一家拥有该剂型生产批文,华益药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同样具备生产能力,所谓的“蓝海市场”实则是两家企业形成的隐性垄断。更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口服溶液制备工艺要求更高,也难以支撑70倍的价差——要知道,在医药行业,同类改良剂型的价格通常仅为传统剂型的3-5倍,百利药业的定价早已突破行业常识。
而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的下架处理,更像是给这场定价闹剧按下了暂停键。作为全国药品集采的核心平台,其举动释放出明确信号:无论企业如何强调“特殊需求”,脱离合理成本的高价药都将失去市场准入资格。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百利天恒仍未公开药品的研发投入、生产成本明细,所谓的“价格合理性”始终停留在口头承诺,未见实质性证据。
创新药光环下的财务泡沫
百利天恒之所以敢在仿制药定价上“铤而走险”,与其创新药业务的“烧钱模式”密切相关。2023年与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的84亿美元授权交易,虽一度让公司名声大噪,但这笔一次性收入的“兴奋剂效应”正在快速消退。
从财务数据来看,百利天恒的盈利模式早已显露疲态。2024年依靠BMS的57亿元首付款,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6.58亿元,看似扭亏为盈,实则是“一锤子买卖”带来的虚假繁荣。2025年上半年,随着授权收入的褪去,公司营收骤降至1.71亿元,同比下滑96.9%,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11.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1.34亿元,赤裸裸地暴露了自身“造血能力”的缺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高达37.64亿元的定增募资,虽号称100%用于创新药研发,却未明确披露具体研发项目的投入比例与预期回报。在核心产品BL-B01D1开展40余项临床试验的背后,是巨额资金的持续消耗,而这些投入能否转化为实际收益,至今仍是未知数。资本的追捧或许能为百利天恒赢得暂时的喘息,但缺乏稳定盈利支撑的创新药管线,终究是空中楼阁。
战略失衡
百利天恒的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失衡的必然结果。创始人朱义早年依靠仿制药赚取第一桶金,却在转型创新药后,将仿制药业务异化为“摇钱树”,试图通过高价小众药填补研发窟窿,这种畸形逻辑正在摧毁企业的根基。
作为公司营收支柱的仿制药业务,2025年上半年贡献了66%的营收,却仍处于亏损状态,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反映出百利药业的经营乱象。一方面,公司将仿制药定价抬高至不合理水平,导致市场接受度下降,销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高额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不断侵蚀利润,形成“高价滞销-成本高企”的恶性循环。更讽刺的是,百利天恒一边强调创新药的“高风险高回报”,一边却在仿制药领域规避竞争,选择未被集采覆盖的小众市场“躺赚”,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企业对创新的不坚定与对利益的过度追逐。
信任崩塌
在医疗健康领域,公众信任是比市值更珍贵的资产,而百利天恒正在亲手摧毁这份信任。面对医保局的问询,公司始终采取拖延态度,既不公开成本明细,也不回应公众关切,这种傲慢的姿态与“创新药企”的身份格格不入。
云南医保局的问询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全国医保监管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小众高价药”将被纳入审查范围,百利天恒试图通过特殊剂型规避集采的策略,未来恐难以为继。更严重的是,此次事件已引发连锁反应,投资者开始质疑公司的经营伦理,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产生不信任,这些负面影响将在长期内侵蚀公司的品牌价值。
一家真正的创新药企,不仅需要领先的技术与强大的管线,更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平衡商业利益与公众福祉。百利天恒若继续固守“商业利益至上”的思维,即便拥有千亿市值,也终将失去市场的认可。毕竟,在生命健康面前,任何价格谎言与责任缺失,都将被市场狠狠惩罚。
如今,百利天恒的港股IPO之路已蒙上阴影,37亿元定增资金也难以填补信任的缺口。这场由一瓶降压药引发的危机,终将成为检验企业品格的试金石——是选择正视问题、重塑信任,还是继续逃避、固守利益,百利天恒的选择,将决定它能否从这场“冰与火”的考验中真正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