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掉5118万、经销商撤资170家!加加食品的“无主”困境何时休?


作者:信乔
审核: 岚山
曾经凭借拉环瓶盖创新风靡全国、市值超百亿的“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如今正深陷无主、亏损、渠道崩塌的多重泥沼。当国资股东中国东方低调入局却选择“放手”,当半年内170家经销商集体撤离,这家承载着一代消费者记忆的调味品企业,早已褪去昔日光环,沦为资本市场上无人掌舵的ST弃子。
回溯加加食品的崛起之路,创始人杨振曾是行业内公认的“破局者”。1996年,他在湖南宁乡创办酱油厂时,敏锐捕捉到消费者开瓶难的痛点,首创拉环式瓶盖设计,这一细节创新让加加酱油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迅速突围。彼时,他敢为人先的定价策略更成为行业热议焦点——当同类酱油普遍售价1.5元时,他将加加酱油定价6.5元,以“高端化”定位撬动消费好奇心。2000年,杨振豪掷4800万元登陆央视黄金时段,一句“咔嚓一响,家常有光”的广告词传遍大江南北,加加酱油就此打开全国市场,2012年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首家酱油类上市公司,杨振家族也通过卓越投资持股超40%,牢牢掌控企业命脉。2014年,杨振以20亿财富跻身胡润百富榜,“酱油大王”的名号实至名归。
然而,上市并非加加食品的巅峰,反而成为其坠落的起点。手握资本的杨振,逐渐偏离调味品主业,陷入多元化扩张的狂热。2015年,他斥资5000万元收购云厨电商,试图跨界布局电商平台,却因缺乏行业经验、运营模式混乱,不到两年便将投资亏空殆尽,此次失败不仅未让杨振收敛,反而加剧了他的冒进。2018年,他抛出更惊人的“蛇吞象”计划——拟以47亿元收购大连某远洋渔业公司,这一跨度极大的并购案,与加加食品的调味品主业毫无关联,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草草收场。
为填补扩张留下的资金窟窿,杨振动用了触碰法律红线的手段。他以加加食品名义违规提供担保、开具商业承兑汇票,甚至直接挪用公司资金,累计占用金额超9亿元。这些暗箱操作在2020年彻底曝光,加加食品因此被深交所实施ST处理,股价断崖式下跌,投资者信心崩塌。尽管此后公司短暂摘帽,但2024年又因委托关联方代加工味精造成5118万元损失且无法收回,再度被贴上ST标签,沦为资本市场的“问题企业”。
国资的入局曾让外界看到一丝转机。2024年11月,中国东方通过司法拍卖竞得加加食品23.42%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作为由财政部划转至中央汇金的国有企业,中国东方的背景本应给加加食品带来稳定的资金支持与治理优化。但令人意外的是,国资并未选择“控盘”——截至2025年公告披露,第二大股东卓越投资仍持有18.79%股份,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接近,其他股东持股分散,公司最终变更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这种“无主”状态,让加加食品陷入更深的治理困境。业内人士指出,短期来看,缺乏实际控制人将直接导致决策效率下降,重大经营事项需多方协商,错失市场机遇;长期而言,股东间的制衡可能演变为战略分歧,尤其在调味品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加加食品需要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果断的执行能力,而“无主”状态恰恰与之相悖。更棘手的是,卓越投资的破产清算案仍在审查中,其股权处置结果可能进一步影响公司控制权结构,加加食品的治理稳定性遥遥无期。
与此同时,加加食品的市场竞争力正持续萎缩。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3亿元,净利润835.18万元,虽实现扭亏,但与行业头部企业差距悬殊——同期海天味业营收152.3亿元、净利润39.1亿元,后起之秀千禾味业也实现13.2亿元营收、1.73亿元净利润。更严峻的是渠道崩塌:上半年加加食品经销商数量减少170家,仅剩1374家,经销收入同比下降8.02%至6.99亿元。在调味品行业高度依赖渠道的当下,经销商的集体撤离,意味着加加食品的市场覆盖能力与终端话语权正加速流失。
如今,加加食品虽提出“聚焦主业、推广高毛利减盐产品”的转型方向,但在内部治理混乱、外部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下,这一目标显得苍白无力。从首创拉环瓶盖的行业创新者,到违规操作被ST的问题企业;从市值百亿的“酱油大王”,到无主无舵的市场弃子,加加食品的坠落轨迹,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败案例,更折射出民营企业在资本化进程中,忽视主业、盲目扩张、治理失序的深刻教训。若不能尽快解决控制权归属与内部管理问题,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终将在千亿酱油市场的浪潮中彻底沉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