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在黄河科技学院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开幕

正观教育 原创

2025-10-12 14:21

正观新闻记者  娄变亮   


2025年10月11日,由西安美术学院主办,黄河科技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大秦岭—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郑州站,在黄河科技学院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特别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摄影》杂志社与陕西省摄影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鲁豫,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于向东,黄河科技学院教育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高申,著名摄影家于德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晋永权,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周岚,摄影评论家巩志明,项目负责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张辉,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邓强,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副主任苏晟,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孙浩章,南京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贾方,原《人民日报》陕西站站长火炎,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张朴,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董海斌,中国摄影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振军,中国日报社河南记者站站长史宝银,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勇,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分会副理事长杨峰,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分会秘书长郭浩,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分会副理事长王振国,中原工学院摄影系主任张振亚,郑州大学副教授延婧,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摄影分会副秘书长王望,河南职业摄影师协会副主席方磊,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主任张超,苏州城市学院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副教授段俐敏,中原工学院摄影系教师李楠,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部长助理张笑非,艺体学部党政学工办公室主任肖红廷,艺体学部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王生有,艺体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苗伟,艺体学部动画专业负责人孙红娟,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负责人汪彬彬,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教师赵亚红、丁云、魏超杰、李利平、马峣,艺体学部传媒艺术科教中心摄影专业的同学们,以及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艺术家、学者及摄影界代表等,共计百余人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由黄河科技学院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馆长丁富云主持。

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于向东在致辞中从文化传承与跨地域交流视角,深入诠释秦岭影像作为中华文脉重要载体的独特价值,展现黄河科技学院对推动文化传播事业的重视与用心,为开幕式奠定深厚的文化基调。 

展览项目负责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张辉在开幕式上就展览概况进行介绍,系统阐述展览的核心定位、内容架构及文化与生态价值,并表示展览将持续走进更多地方,让大秦岭的人文根脉与自然灵韵跨越地域,在更多土地上延续回响。

著名摄影家于德水表示,这样的展览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大秦岭影像的独特魅力,对传播秦岭文化,推动影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鲁豫正式宣布《大秦岭--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郑州站开幕,表示希望让秦岭文化通过这些影像作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并对展览的后续传播寄予期待。

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时代背景下,《大秦岭--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以艺术视觉为切入点,主动回应时代召唤。它借助影像语言,重新构建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国家间的文化关系,让秦岭的生态内涵与人文底蕴在新时代语境中被更多人看见。

在导览环节,本次展览项目负责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张辉陪同与会领导和嘉宾观展并进行讲解。展览围绕“影像叙事与文化表达”核心,分三个章节展开:“秦岭之脉” 聚焦山体地理结构,呈现自然生态的演化历程,尽显秦岭的自然本色;“华夏之根” 回溯中华文明的起源,挖掘秦岭承载的千年文明记忆;“福泽之地” 关注生态伦理与现代人居的互动,探讨人与自然共生的现实路径。

同时,展览设有特别邀请单元,共展出112位艺术家的166幅(组)摄影作品、20部视频短片与5套交互作品,内容覆盖秦岭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生态等多重维度,且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展出的模式。这些作品以多样视觉语言,展现对秦岭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深入观察,也体现出当前影像艺术在区域文化研究与生态叙事中的方法探索和实践路径。

据悉,本次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全国大型巡展项目,郑州站展览期间免费对外开放,至本月25日结束。后续还将在丽水、济南、海口等地继续展出,让秦岭的价值与魅力持续传递。

开幕当天同步举办了以 “大秦岭生态人文价值的中原传播与实践” 为核心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晋永权主持。与会专家聚焦三大关键问题深入研讨:一是如何激活与建构大秦岭的历史文化属性,挖掘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文化生命力;二是探寻中原文化圈与大秦岭的文化血脉联系;三是探讨如何将影像叙事的感染力转化为生态保护的行动力,推动文化传播与生态实践的深度融合。专家们的观点碰撞与思想交流,为大秦岭生态人文价值的进一步传播与实践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学术支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