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跨越人海的心灵桥梁

山西影像 转载

2025-10-11 11:01

范瑞婷

《周易•睽卦》以“火泽相背”比喻世间差异,却明示:“天地睽而其事同也。”差异本是天道,而人际交往的智慧,恰在从对立中寻找共鸣,于分歧中筑起通途——此谓“求大同存小异”。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其精髓非止于容忍,更在于以共同愿景激活差异的创造力,化矛盾为共生之力。

一、“大同”:人际交往的锚点

所谓“大同”,是穿透差异的深层共识:

人性共鸣:无论背景殊异,每个人对尊严、理解与归属的渴望是相通的。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此乃建立信任的基石。

目标共振:家庭需要和睦共生,朋友渴望情感支持,同事追求项目成功——聚焦共同目标,琐碎分歧自然退居次位。

价值共守:诚信、公正等普世伦理,是化解对立的标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以“和平共处”为公约数,让意识形态迥异的28国达成合作,正是“求同”的经典实践。

差异是表象,共性才是连接的密钥。

二、“存异”:包容之心的修炼场

容纳差异非软弱,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敬畏:

尊重个体独特性:恰如一花一叶的纹路皆异,人也有思维与性格的天然鸿沟。与直率者沟通,取其效率而包容其锋芒;遇谨慎之人,重其周全而接纳其迟缓。

善用互补价值:在一个团队中,理性者善于规划,感性者激活热情——差异恰是拼图的缺口,拼合后方见全貌。

克制纠正欲念:在亲密关系中,黄瓜切成条还是切成片、拖地横着拖还是竖着拖……若执拗于改造对方,实则以小异伤大同。包容非纵容,而是明晰底线后的战略取舍。。

“水至清则无鱼”,苛求一致只会把人推向孤独的深渊。

三、怎么做?—— 在平衡中找到连接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求同存异”,就像在跷跷板上走路,需要小心地保持平衡。下面看看在各种常见场合下具体怎么操作:

1、在家庭里和亲人相处:

“求同”: 时刻想着“让家更好”。 不论是亲子之间还是夫妻之间,把这个“家庭幸福”的共同愿望时刻放在心上。

“存异”: 理解代沟。 老人和年轻人对怎么养孩子、怎么花钱的看法可能差别很大。不要强求对方必须按自己的想法来,尊重彼此的习惯和看法。

2、在工作中和同事合作:

“求同”: 首先抓最重要的点。大家必须对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什么时候交活儿(截止日期)达成一致。这是合作的基础。

“存异”: 做事方法可以不一样。 有人可能想大胆点,有人可能想稳重点,只要能达到目标,都可以尝试听听,别固执己见只认自己的路。

3、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求同”: 寻找情感上的共同点。 比如,聊聊对孩子的爱、想家的感受,这些深层的、普遍的人类情感很容易拉近距离。

“存异”: 接受风俗习惯的不同。 人家打招呼是握手还是鞠躬?吃饭用筷子还是刀叉?别笑话别人“怪”,也别觉得自己的方式就“更好”,怀着开放的心去接纳。

结语:差异是裂缝,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求大同存小异”的本质,是认清一个真相:人因相同而连结,因相异而成长。当我们把目光从针锋相对的棱角上移开,转而望向前方的星火——那簇关于爱、进步或真理的共同微光——便会懂得:

“分歧不是墙壁,而是桥墩。桥下流水汤汤,桥上我们携手走向晨光。”

在人际的交响曲中,唯有允许不同音色共存,方能奏出震撼灵魂的和鸣。

编辑:董应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