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涨116%却陷合规泥潭:分期乐36%利率顶格运行,用户投诉量碾压同行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10-11 09:48

距离助贷新规正式落地仅剩6天,当多数金融机构已按要求披露合作名单、调整业务模式时,乐信集团旗下核心产品分期乐却仍深陷多重合规争议。一边是2025年二季度财报中35.9亿元营收、6.7亿元利润的亮眼数据,利润同比暴涨116.4%;另一边是黑猫投诉平台上累计12万条投诉、近30天近3500条投诉的用户声讨,业绩与口碑的割裂背后,是分期乐在利率设置、信息披露、合作授权等环节的诸多待解问题。

利率顶格36%,综合成本争议频发

打开分期乐APP,首页"借钱"入口置于更显眼的左侧位置,远超"购物"板块的优先级。点击进入后,页面醒目标注"年利率(单利)8%-36%",并以"1千元借1天低至0.22元"的低息表述吸引用户。但这一利率上限,与监管要求存在明显偏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金融借款合同中,利息、复利、罚息等各类费用总计不得超过年利率24%,助贷新规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司法保护上限的指引性,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合规。然而,分期乐不仅维持36%的利率顶格设置,用户实际承担的成本还常因隐性费用攀升。

多位用户投诉称,分期乐在放款前未明确告知担保费、会员费等附加费用,导致综合借贷成本逼近甚至达到36%。一位用户2025年5月借款7.49万元,分两笔由吉林亿联银行、江苏苏商银行放款,分别被收取8061.29元、4126.39元费用,直到还款时核算才发现成本异常。另有用户反映,平台变相诱导购买保险提升借款成功率,某用户连续11个月每月支付87.01元保险费,却从未成功借款,申请退费遭拒,质疑此举属于"欺诈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乐信旗下深圳市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进入宁银消金、徽商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的助贷合作名单,旗下融担公司也与广州银行等3家机构合作,理论上具备合规调整的基础,但截至新规倒计时阶段,仍未对利率和费用结构做出实质性优化。

信息授权"套娃",1份协议关联11家担保公司

在分期乐申请借款的过程中,用户需签署的协议暗藏复杂的"授权网络"。完成实名认证时,用户需同意8份协议,表面仅涉及深圳市乐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一家融担机构,但深入查看会发现,《个人征信及用户信息授权书》包含4个附件,其中第四个附件悄然将授权对象扩展至赣江新区盟天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由深圳市盟天科技全资控股,实控人正是乐信董事长肖文杰,意味着为分期乐提供融担服务的两家机构均为"自家企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合作协议中的"过度授权"问题。领取额度时,用户需同意《合作方服务协议》,该协议包含14份子协议,除最后1份与京东科技旗下际辉信息服务相关外,其余13份分别关联火山融、人品借款、嘉银科技等平台。以火山融相关协议为例,其《京银融-个人信息通用授权书》又嵌套10份授权文件,其中一份授权书竟同时向中黔联融资担保、天津成兴融资担保等11家机构开放个人信息授权,甚至包含一家非融资性担保公司。

这些授权涵盖姓名、身份证号、生物信息、交易记录、财产状况等敏感隐私数据,而部分被授权机构的资质存疑。例如,众利数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仅包含"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信息技术外包",并无融资担保服务资质,却被允许收集用户借款相关信息。这种层层嵌套的授权模式,不仅让用户难以追溯信息流向,也为数据泄露埋下隐患。

资金方"隐身",信息共享涉跨界导流

助贷新规要求明确披露资金方和合作第三方,但分期乐在这一环节的透明度严重不足。《分期乐额度服务协议》仅模糊提及"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资金方类型,未标注具体机构名称;在"个人信息共享清单"中,第三方信贷产品和借款服务的接收方也仅以"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规持牌金融机构"等笼统表述替代,用户无法知晓自己的信息究竟共享给了哪些机构。

即便在乐信官网披露的"金融合作伙伴"名单中,工商银行、马上消金等20余家机构的名字也与用户投诉中提及的青海银行、苏商银行、西藏信托等存在差异,实际合作的资金方范围成谜。这种"隐身"操作,直接剥夺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与新规要求的"完整、准确披露合作信息"相悖。

更值得警惕的是,分期乐的信息共享还存在跨界导流嫌疑。尽管用户触发的是"借钱"服务,但《分期乐额度服务协议》将服务范围扩展至"其他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对应的信息共享目的不仅包含借款,还涉及"购买第三方保险产品""理财产品购买"。广东万丈金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无保险业务资质的企业,被授权接收用户人脸信息、收入数据、借款记录等敏感信息;通华财富(上海)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中信百信银行则获取同类信息用于理财业务导流,这种跨业务类型的信息共享,超出了用户申请借款的合理预期,也未明确告知用户信息将用于非借贷用途。

作为成立11年、累计成交规模破万亿的上市企业,乐信本应在合规转型中起到行业示范作用。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分期乐在利率管控、信息披露、授权规范等核心环节的整改仍未到位。随着助贷新规正式实施,监管部门或将加大对不合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分期乐若不能尽快补齐合规短板,不仅会损害用户权益,也可能影响其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基础,最终动摇自身的业务根基。对于用户而言,在选择此类平台时也需更加谨慎,仔细核查协议条款,避免陷入隐性成本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