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是亲的”藏着多少回甘?退休秘书长回望半生:最好的工作是教书

中视航拍 原创

2025-10-10 23:41


——从讲台到审计室,四十年职业生涯终悟:教育的幸福从不在纸面上,而在生命的回响里
“这是我们的滕老师,高中时的老师,是亲的。”当永嘉中学前副校长徐仁、华夏之音(北京)国际传媒总编辑李望,对着旁人郑重介绍滕海林时,这句带着温度的“亲的”,如同一颗投入时光的石子,在这位退休秘书长心中漾开层层涟漪。从物理讲台到市政府审计局、从人大文案堆到审计培训课堂,辗转四十年后,滕海林终于读懂:最厚重的职业幸福,早在他握着粉笔的那些年,就已悄悄种下。

一声“亲的”:跨越半生的幸福回音

金秋时节的相聚,没有职场的客套,只有师生间的熟稔。徐仁记得,当年作为班长,是滕老师陪着他从青涩走向沉稳,这份影响让他毕业后毅然回到母校,在教育界深耕三十载;李望同样难以忘怀,高中时期迷茫无助的自己,是滕老师一句“再坚持一下”,成为他日后闯荡商海的精神支柱和底气。
 
“其他工作的成果看得见、可量化,市直机关的审计、人大的报告、法院的审判,完成即闭环。”滕海林轻抚茶杯,眼神望向远方,“但教书的成果,是会生长的。”那些课堂上突然亮起的眼神,毕业多年后发来的感谢短信,如今重逢时一句真挚的“亲的”,都是时光酿就的幸福回甘,比任何奖状都更能丈量职业的价值。

两种价值:“成事”与“育人”的终极对照

滕海林的职业生涯,恰似一面对照镜,照见“成事”与“育人”的不同分量。
 
在温州市审计局担任秘书长期间,他主持的培训课程能让学员快速掌握技能,这份“看得见的成效”曾让他获得成就感。此前在审计处,一本审计报告敲定市直机关经济责任问题的领导走向;在人大,字字珠玑的报告推动政策完善;在法院判决结果一锤定音,这些工作都有着清晰的终点线。
 
但教育的奇妙,正在于它没有“终点”。“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更是拨开迷雾、照亮心灵成长的引路人。”滕海林引用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诠释,“教书的核心是人,是看着懵懂少年眼神变得坚定,是知道自己说过的话能成为别人的底气。”这种价值,藏在时光里,显在生命中,是“成事”带来的满足感无法比拟的幸福。

三重修行:爱与才的“育人密码”

这份穿越时光的幸福,从不是偶然得之。回望教书岁月,滕海林总结出教育者的“三颗心”,这正是幸福的源头密码。
 
以爱为基,做本“活的教科书”。面对反复提问的学生不烦扰,对跟不上进度的孩子不放弃,这份包容背后是深沉的爱。更难得的是,这份爱倒逼他成长:怕学识不足,便深耕专业;怕课堂枯燥,便把物理公式揉进生活。“爱不是单向付出,是推着自己和学生一起变好。”滕海林说。
 
以才为器,架起“理解的桥梁”。“高师出高徒”的真谛,在他看来是把复杂变简单的能力。当年教物理,他能把抽象的力学原理讲成楠溪江航运的故事,让知识不再冰冷。就像匠人需好手艺,教师的“才”,是让知识种子生根发芽的关键。
 
以激发为钥,点燃“内生的火焰”。“教书从不是灌输,是唤醒。”课堂上一句“还有别的方法吗”,课后一句“错误是进步的机会”,看似不经意的引导,实则在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李望坦言,正是当年滕老师鼓励他“探索兴趣”,才让他敢从押运员一路闯成传媒老总。

一生坚守:教育是最长情的幸福修行

“粉笔灰落在肩头的触感,课间围过来的笑脸,朗朗书声……这些画面从不曾褪色。”如今退休的滕海林,依然会参与校友会活动,看着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发光,便懂了“桃李芬芳,春晖遍四方”的深意。

比起职场上的职位变迁,他更珍视“滕老师”这个身份。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惦念,那些跨越山海的问候,那些刻在生命里的影响,构成了最坚实的幸福坐标系。
 
结 语
从温州师范学院的青涩毕业生,到退休后仍被学生惦念的“亲老师”,滕海林的四十年职业生涯,写就了一本关于幸福的教科书。正如他所说:“其他工作是完成任务,教书是陪伴成长。”当一句“是亲的”穿越半生时光,所有的坚守都有了答案——教育的幸福,从不在纸面上的成果里,而在生命与生活的回响中,这是值得用一生去守护的修行。
作者:陈玲珍
摄影:暨家寨燕芬
供稿:华夏之音(北京)国际传媒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