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医”线牵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记者 孙志刚 通讯员 马辉 张亚萍 文/图
有一种无私的爱的传递,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郑州四六〇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张占超、脊柱关节科主任马敬涛和骨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卢留斌奔赴4000公里外的新疆阿图什市,带着“服务国家战略、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和精湛的医术,到天山脚下,用精湛的医疗技术诊疗病患,书写了一份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
84台手术与“带不走的医疗队”
“穿刺角度再偏5度,避开喉返神经!”在阿图什市人民医院超声介入手术室里,张占超主任握着本地医生吴医生的手,引导他将穿刺针穿过患者皮肤。在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张占超的手术清单像一本厚重的病历集——三天半内完成了84台手术,创下了令人动容的医疗业绩: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术34例、甲状腺结节细胞学活检穿刺术34例、下肢静脉曲张微波消融及硬化治疗术11例、子宫肌瘤及腺肌瘤射频消融术4例、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术1例……最长一天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吴医生全程跟随学习。
“张占超主任的手像长了眼睛!”吴医生记得,跟随进行第一台静脉曲张微波消融术时,张占超主任让他握住超声探头,自己操作消融导管。看着患者小腿上如“蚯蚓”般蜿蜒扭曲的血管凸起逐渐平复,吴医生突然明白:“原来不是简单‘做手术’,是要把‘为什么这么做’刻进脑子里。”
援疆医疗帮扶推行“术前病例共研+术中精准带教+术后复盘”的全流程教学,让技术真正扎下根来。“张主任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吴医生话语中满是感激,“之前我们的患者都是等张主任来新疆,或者从新疆飞到郑州,现在碰上疑难疾病,我也有信心了。”
“珠穆朗玛峰”手术台上的毫米级较量
“髋臼发育不良Ⅳ型,股骨头变形,髋臼骨量不足30%。”马敬涛和卢留斌站在阅片灯前,指着60岁患者帕提古丽的髋关节CT影像,“这就像在塌陷的地基上盖房子,每一步都得算到毫米。”
这台在新疆被业内称为髋关节置换领域“珠穆朗玛峰”的手术,挑战才刚刚开始。当电锯切开皮肤,暴露出的骨骼让在场的医生们倒吸一口冷气:患者髋臼深度不足正常的1/2,股骨头外形像“被啃过的苹果”,周围软组织挛缩成坚硬的“瘢痕壳”。马敬涛手握摆锯果断切割,手术进行得很顺利。
“妈妈能站起来了!”帕提古丽的女儿冲进手术室时,正看到母亲在助行器辅助下迈出第一步。帕提古丽自幼因髋关节畸形无法直立行走,此刻她喜极而泣。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台高难度手术通过“昆山惠民项目”实现“零自费”。马敬涛主任推动将12项骨科手术纳入当地医保兜底政策,从检查到康复全免费,真正做到让边疆群众能看病、看得起病。
医者仁心 中原大地到帕米尔高原
傍晚,张占超和马敬涛在医院走廊偶遇。前者刚结束一台由本地医生主刀的超声介入教学手术,后者准备去办公室查看帕提古丽的康复数据。“吴医生今天已经独立完成3台手术了。”张占超给马敬涛看手机里的照片——吴医生正带着两名年轻医生,在示教室复刻“穿刺手法”。“专家工作室昨天接诊近30位患者,最远的从近百公里外的县城赶来。”马敬涛翻着登记本笑了,“他们说,现在不用坐三天火车去乌鲁木齐了,我们来得真的值得。”
从超声介入技术的“火种培育”到骨科诊疗的“机制创新”,张占超与马敬涛主任的援疆之行,不仅是郑州四六〇医院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更是民族团结的温暖注脚。他们用手术刀传递技术,用听诊器倾听民声,在3000公里的距离间架起“健康之桥”,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海、惠及边疆。
作为河南省医疗援疆的重要力量,郑州四六〇医院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守护人民健康”作为使命担当。郑州四六〇医院负责人表示,医院将持续深化与边疆地区的医疗协作,让更多“带不走的医疗队”扎根基层,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健康中国的蓝图中绚烂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