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刺老车主:“造车新势力”盯上“购车新势力”
最近两年,车企想留在牌桌上越来越难,极越汽车、哪吒汽车,倒下的车企越来越多。
作为曾经被公认的黄金赛道,随着政策红利的消退、消费者需求的遇冷、相关技术的全面普及,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再像“一片蓝海”。
竞争的方式变了,从老车主频繁遭遇“背刺”的消费争议,到车企集体将目光锁定“购车新势力”的战略转向,内卷方式在变化,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告别野蛮生长的草莽时代,迈入关乎生存与未来的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
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25年新能源车企进入了生死淘汰赛阶段。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技术迭代、市场供需与消费认知的深度博弈,也折射出行业从“增量争夺”到“存量厮杀”的底层逻辑转变。
1
活下去才是王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天变了
新能源汽车市场曾是人人垂涎的蓝海。在政策红利的强力加持下,无论是传统车企跨界布局,还是科技公司跨界入场,都能借助市场高速增长的东风分一杯羹,享受“躺着赚钱”的红利。
短短几年后,行业风向悄然逆转。
供求矛盾转化,“供大于求”是行业当前面临的压力,产能扩张速度远超需求增长,库存压力如乌云压顶笼罩在每一家车企头顶,“价格战”最终成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旋律,硝烟弥漫至各个细分市场。
年初,特斯拉率先打破
五菱、长安、哪吒等车企迅速响应,或推出直接降价方案,或叠加金融补贴、置换优惠,到3、4月份,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达到高潮:从几万元的微型车到几十万元的中高端车型,几乎所有价格区间、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都卷入降价浪潮。
即便是曾占据高端市场、凭借品牌溢价“高高在上”的BBA(奔驰、宝马、奥迪),也被迫放下身段加入战局。其中,宝马燃油版车型普遍降价超十万元,宝马3系终端优惠达7万元,宝马X3优惠更是高达9万元;新能源车型降价幅度更为显著,2024款宝马i3降幅超18万元,2023款宝马i7降幅甚至达到36万元。奔驰、奥迪也紧随其后,在多款主力车型上推出不同程度的价格调整或增配政策,试图挽留消费者。
据统计,2024全年共有227款车型实施降价策略,其中纯电动车型降价数量最多,达82款;新能源新车降价车型的算术平均降价力度为1.8万元,平均降价幅度高达9.2%。
对于车企而言,价格战是应对市场竞争、消化库存、争夺新用户的“无奈之举”,但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频繁降价导致品牌价值持续受损,经销商因利润压缩陷入亏损;更关键的是,消费者逐渐形成“便宜的永远在后面”的认知,持币观望的情绪愈发浓厚,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的失衡。
进入2025年,新能源车企的市场地位、竞争方式开始经历深度重塑,这背后是市场、企业与消费者三方力量的激烈博弈。
越来越清醒的消费者,正加速推动市场淘汰机制运转——即便是此前凭借品牌热度和粉丝基础备受关注的小米汽车,在YU7上市后也未能延续SU7的“爆款”势头,曾经的“跨界光环”逐渐褪去;去年5月刚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的极氪汽车,虽以“37个月从品牌发布到上市”的速度刷新新能源车企纪录,但仅一年多后便走上退市流程。
2025年7月15日,吉利汽车在香港交易所发布公告,拟以172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将极氪收入囊中,并与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9月5日,吉利汽车股东大会上,独立股东以95.14%的高票率通过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私有化议案;9月15日,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特别股东大会上,约96.8%的公司总流通股参与投票,其中94.2%的投票支持合并提案——这一系列动作宣告着极氪将成为吉利全资拥有的私人公司,其美国存托股份(ADS)正式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与此同时,曾经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新势力三巨头”的蔚来、小鹏、理想(蔚小理),格局也悄然生变:三者之间的销量差距逐渐拉大,部分玩家已面临销量下滑、现金流紧张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活下来”不再是口号,而是各大车企当下最紧迫、最重要的目标;曾经“快速扩张、抢占赛道”的激进思路,也被“收缩战线、聚焦核心”的务实策略取代。
从2024年的价格内卷到2025年的格局重塑,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彻底告别野蛮生长,迈入精细化竞争的新阶段。这场变革对所有参与者而言,既是生存挑战,也是转型机遇。
2
“背刺”老车主?车企“讨好”购车新势力
如果让2024年购车的新能源车主,在2025年给曾经的自己一句忠告,大概率会是:“等一等,等等党永不吃亏。”近两年,率先尝鲜的老车主“转身遭背刺”的情况屡见不鲜。
以极氪为例,极氪001在2023年上市不久后,2024年2月便推出新款——不仅比旧款便宜2万元,还升级了电池并搭载800V平台;到了8月,极氪001再次改款推出2025款版本,中高配车型直接配备2颗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提升至508TOPS,智能辅助驾驶水平大幅升级。也正因如此,极氪汽车被消费者调侃为“别人三年磨一剑,极氪一年磨三剑”。
比亚迪也陷入了类似争议。2025年初,多名2024款比亚迪秦L车主发起联合维权,直指比亚迪“隐瞒产品迭代计划”:车主表示,购车时销售人员以“最新款旗舰配置”为由诱导消费,却未提及短期内将推出智驾版;而比亚迪秦L于2024年中发布上市后,2025年2月便在原价格基础上推出智驾版,新增城区NOA、自动泊车等功能,还升级了车机芯片与电池管理系统——这直接导致老款车型二手车贬值超20%,部分车主单车损失达数万元。
在“老车主维权”与“新用户观望”的双重压力下,“新品上市击穿行业底价”成为2025年车企的新竞争方向:比亚迪海鸥以6.98万元起售,将L2.5级智能驾驶功能(如城市NOA、自动变道)下放到8万元以内价位,同时搭载刀片电池,实现零下20度续航衰减仅10%;广汽埃安UT起售价6.98万元,叠加置换补贴后最低仅5.48万元,直接打破A级纯电车型的价格预期,还同步搭载L2级别智驾、倒车AEB等实用配置;长安启源A07超长续航版限时补贴后13.99万元起,将700km级续航车型拉入13万元区间;小米年内发布的YU7更是采用“PRO版变标准版”的策略,以835km续航实现“加量不加价”。
2025年,车企们逐渐走出简单直接的价格大战,开始探索多元化竞争方式,“高价低配”的粗放模式被摒弃,“高性价比+精准配置”成为新主旋律,埃安UT、MAZDAEZ-6、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等车型的上市,均因“配置诚意”掀起不小波澜。
与此同时,用户的购车决策逻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早期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车,很大程度上受政策补贴、“尝鲜心理”驱动;但随着行业发展与消费者认知加深,决策因素逐渐回归理性——里程焦虑、充电便利性、车辆综合性能等实际需求,开始在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
《2025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洞察》数据显示,安全性(85.67%)、价格(71.59%)及使用成本(68.85%)已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前三要素。
在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的市场环境下,车企们纷纷将目光锁定“购车新势力”——即首次购车、或计划从燃油车切换到新能源汽车的潜在用户,通过新车降价、节点促销(如电商大促、区域车展)、精准配置升级等手段,试图打破消费者的观望心态,吸引这部分增量用户入场。
3
群雄逐鹿,从无序探索走向有序竞争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供应链逐渐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正不断降低,不同品牌间的产品优势也在逐渐缩小。
政策层面的调整更印证了这一趋势:根据2023年财政部等部门公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能源汽车将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当前车购税税率为10%,减半后实际税率为5%);同时,为避免高档豪华新能源车占用过多优惠资源,政策还设置了每辆车1.5万元的减免税额上限——这意味着,30万元及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可直接按5%缴纳车购税,而超过30万元的车型,需按10%计税后减去1.5万元最高免税额。
这种变化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进步既是“开辟蓝海市场的工具”,也是“降低行业门槛、加速需求成熟、放大竞争维度”的关键变量。
就像早期智能家居行业:不同品牌设备因通信协议不兼容,只有掌握核心协议的企业才能入局;但随着“Matter协议”等行业标准推出,中小厂商无需投入大量研发解决兼容性问题,只需聚焦产品功能即可快速切入市场——最早入局的玩家逐渐失去先发优势,甚至被市场淘汰。
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如此:当准入门槛从“高不可攀”变为“触手可及”,蓝海市场便从“少数玩家探索”快速转向“多玩家混战”。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不久前与罗永浩的对话中提到:“在汽车这个行业里,中国的淘汰赛大概还有五年时间,没有人已经拿到船票,包括特斯拉。”
这番话虽出人意料,却也符合行业现状;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也曾预判,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仅会有5到8家企业存活——吉利、比亚迪、华为、小米、蔚小理、零跑……越来越多的玩家卷入竞争,局势只会愈发激烈。
事实上,行业洗牌已悄然加速:极越汽车、哪吒汽车、威马汽车、合创汽车等品牌或陷入经营困境,或逐渐淡出主流市场。如果未来真如何小鹏和雷军所言,仅剩5家车企存活,那么“长出自己的护城河”,就成为当前造车新势力的核心目标。
如今新能源车企的“军备赛”,本质上是一场各自的“护城河构建比赛”。巴菲特在投资生涯中常提及“护城河”——真正的护城河,是企业长期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核心优势。
当前新能源行业技术进步飞速:电池技术突破降低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的成本;供应链优化与规模效应的形成,进一步摊薄了生产成本,最终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但当旧势力与新势力站在同一起跑线时,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不再是短期可复制的“捷径”,而需要长时间的深耕才能形成。
特斯拉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才将FSD(全自动驾驶)技术打磨至行业领先水平,奠定了新能源领域的霸主地位;比亚迪则凭借传统车企的技术底蕴与供应链积累,在电池、电控等核心领域形成壁垒,才能长期稳居销量榜单前列。
对比之下,中国新能源车企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技术进步给了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机会——放在燃油车时代,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技术也让蓝海从“宽松的新大陆”变成了“群雄逐鹿的战场”。
这是个充满阵痛的过程,却也是推动行业从“无序探索期”走向“有序竞争期”的必然结果,而竞争的加剧,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