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退潮”,年轻人却被“月付”套牢
所有平台,抢着给你借钱?
撰文/ 黎炫岐
编辑/ 陈邓新
排版/ Annalee
信用卡似乎正成为时代的眼泪。最新的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有4000万张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从市场上悄然消失。
随着2025年上市银行中报收官,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相关数据也浮出水面。根据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除浙商银行)披露的数据,上半年,这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相比年初下滑2.56%。
而另一边,据艾瑞咨询报告,2024 年,我国 18-35 岁年轻人中使用过花呗、白条等产品的比例高达 78%。新兴消费金融模式正“套牢”年轻人,有时是被动,从点外卖到订酒店再到打车,一不留神就会被“诱导”或“误点”进入借钱页面;有时是主动,因为平台借贷门槛较低,许多年轻人早早负债……
从借款吃饭,到贷款打车
“我不知道点了什么,就变成了贷款打车……这些互联网平台公司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打车变贷款,买东西变贷款,吃饭变贷款,骑自行车变贷款……”九月初,有博主在网上吐槽防不胜防的“被贷款”困境。很快,这条微博转发量超过三千,点赞量近万。
当95后打工人陈欣刷到这条微博时,忍不住点了个赞。毕竟,她曾在“被贷款”这件事上踩过不少次坑。“可能因为我比较大大咧咧,有段时间不怎么留意各大平台的付款界面,经常都是顺手就点了同意,看见有优惠券就领取,结果经常就莫名其妙借了贷或开通了账户。”陈欣提到,自己曾因为领取某打车平台的打车券包,申请了一笔贷款,“在路上也没仔细看,直到收到借贷短信才意识到发生什么了。”
但不仅于此,陈欣还曾在订机票、扫共享单车、看短视频甚至用美图秀秀修图时,“一不小心”就注册、获得额度并首次借款。她提到,因为大部分平台都是以免费领取优惠券、高额优惠红包或者免费会员吸引用户点击,“一旦点进去,就跳转到信贷服务平台,稍不注意,就完成了借贷。”
“而一旦借了,想要还款和注销账户就非常麻烦。”自从意识到这一点,陈欣如今在消费时都不敢放松警惕,“基本上在付款时都要多看几眼,很多优惠券都不领了。”
事实上,早在此前,就有网友“微微”(昵称)曾在小红书上发布帖子“为了(三张)七块钱优惠券,我欠了某打车平台四万块钱”。该笔记迅速引发热议,阅读量超20万,评论量超3600条。该网友称,自己被无门槛优惠券(7元快车券3张)所吸引,一通操作后,短信提示到账40000元,“我平时对这种页面都是立马退出……期间我一直以为我进行的是开通操作,一通操作过后,突然短信提示我到账四万元。”
图片来源:小红书
后来,“微微”更新了处理结果,其短信截图显示“您编号XXX的订单已还款40026.64元”,即在归还本金的基础上还多补了26.64元(仅一天时间)。她在帖子补充感叹说,“各种App无孔不入的诱导小贷也该有个管束”。
在上述微博下,也有不少消费者评论自己的被贷款经历,从“去取快递超时,付了0.5元,一不小心也贷款了”“买个几块钱的刷子,也变成分期贷”“停车缴费现在也贷款”,到“买份猪脚饭,分期36期” “订个酒店一不留神就被开通了小额个贷”……借贷弹窗可谓是层出不穷,以至于还有不少消费者因为不知自己误触开通,还出现了逾期的情况。
而要绕过这些借贷“诱惑”,流程也很繁琐。以某打车平台为例,当你结束打车,付款时被提醒“有立减优惠可使用”,如果点击优惠,则进入了开通信用贷款的“圈套”,如果拒绝开通,平台还会再次“挽留”,“继续开通可获得以下优惠”……
显然,消费场景的全面渗透正让信贷消费从“主动选择”变为“被动习惯”。
数据显示,线上购物占年轻用户信贷场景的 45%,线下餐饮和电影占 25%,出行服务占 15%,教育培训和医疗占 15%。具体案例中,京东白条与商城联动提供家电 3 期免息,花呗接入美团后,2024 年年轻用户餐饮支付占比达 38%,较 2020 年提升 23 个百分点。许多用户坦言,信贷已成为日常消费的默认方式,忽略了余额检查的习惯。
负债一代,困在“花呗们”里
当“先消费,后还款”成为一种消费主流,有不少人为防不胜防的借贷陷阱而愤怒,也有不少人早早负债,以贷养贷。
2025年9月,26岁的张程(化名)终于向家里人坦白,自己在花呗和京东上一共欠下十万块钱。一切始于一年前,“我当时没了工作,没了收入来源……每个月吃饭房租都从花呗里套,后来时间一长就花红眼了,这些钱就像是数字,手指点一下就能买东西。”于是,在毫无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每月的消费账单从最开始的几千元,到八九千元,再到两万元……直到2025年9月,他的花呗待还已达近十万元。
当他把自己的经历发布至社交平台,并劝大家“千万别借网贷”时,评论区却涌入大量同样负债不少的年轻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
事实上,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搜索“负债”,能看到不少标题为“00后,负债6万元”“99年女生,负债27万元”“刚毕业两年负债8万多,我该怎么办”等笔记,基本上每篇笔记罗列出的债务都涉及多个平台,从花呗、借呗到美团、京东,再到抖音月付和微博分期。而在他们的笔记里,充满了负债的焦虑,和对还清债务“上岸”的渴望。
在豆瓣上,也有一些名为“负债者联盟”“努力还债联盟”“90后负债交流”的讨论组。这些讨论组中,聚集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万个曾经或正在遭遇网贷问题的人,而从发帖内容来看,其中的人大多都还很年轻。“超前消费”“积少成多”“以贷养贷”“焦头烂额”是讨论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显然,这并非个例。金融中心信息网发布的报告显示,年轻用户平均消费信贷负债达 1.8 万元,其中 30% 负债超月收入 5 倍(行业风险阈值为 3 倍),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低收入者。2024 年,消费金融行业年轻用户不良贷款率达 2.8%,较 2020 年上升 0.6 个百分点,“以贷养贷”用户不良率高达 8.5%。
该报告提到,这类借贷的隐性成本常被忽视,年轻群体易因只关注每月还款额而低估实际负担。许多产品存在服务费和违约金等额外费用,如宣传“12 期免息”但收取 2% 的分期服务费,购买万元商品需多付 200 元,实际年化成本约 4%;逾期违约金按日 0.05% 计算,年化率达 18%。调研指出,仅 45% 的年轻用户清楚所用产品的全部成本,55% 仅知还款额。
回想2017年,蚂蚁花呗曾发布一则广告《年轻,就是花呗》。广告中,三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花呗帮助下轻易实现了自己梦想的生活状态,而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更是令人心动。
然而,当年轻人因为“花呗们”过度超前消费,负债累累,他们最大的梦想,或许只是“还清欠债,从头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