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两市再造三个"三花"!三花智控备战机器人量产时代
这个国庆小长假前后,海内外机器人领域热流不断。
节前,TeslaAI在微博宣布特斯拉正全力扩大人形机器人规模,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Optimus,并目标2030年前实现年产100万台;
假期期间,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技术主管林俊旸透露已成立机器人和具身AI团队;
节后刚复工,具身智能领域便接连落地两笔亿元级订单——原力无限机器人斩获2.6亿元全球最大单笔商业订单,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达成数亿元框架协议。
终端订单频创新高,预示机器人规模化落地临近,市场行情正从品牌端向供应链蔓延。
在这股热潮中,于今年6月二度赴港上市的三花智控表现抢眼:其A股股价节后刷新历史新高,年内涨幅达112%,总市值突破2070亿元人民币;港股自6月上市以来累计涨超91%,总市值超1818亿港元。过去9个月,三花智控两市市值相当于又"造出"了三个自己。
然而,股价持续上行也引发恐高情绪,产业星辰大海的憧憬能否助推企业克服恐惧、再攀高峰?为此,试图梳理其暴涨背后的逻辑,以及人形机器人如何为这家传统零部件巨头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股价暴涨的三层底层逻辑
三花智控的股价持续上行,首先得益于2025年港股上市的"大年效应"。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降至25.93%,处于9年低点。
其中,科技与新能源线表现更是凸显:宁德时代H股上市后涨幅超70%,零跑、小鹏等股价涨幅均超60%。而三花智控作为二度赴港上市的千亿龙头,自然享受了可观的新股估值溢价。
而硬核的业绩基本面则是支撑其近两千亿市值的底层支柱。2022-2024年,三花智控营收与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14.42%和9.01%,业绩连年创新高。
且稳步高增长态势依旧在延续。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增长18.91%至162.63亿元,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39.31%至21.10亿元;其中,第二季度营收环比增12.05%,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增35.57%,呈季度向好态势。
至于收入环比回升显著的原因,主要还是归功于特斯拉、问界等部分汽车大客户销量回升带来了零部件需求的再爆发,家电业务则呈积极稳健态势。二季度特斯拉全球销量环比增14%、赛力斯销量环比暴增105%……带动三花智控汽车电子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2.06%,内饰功能件营收则同比增了11.72%至43.66亿元;相较而言,减震器、底盘系统业务收入同比都出现了轻微的下滑。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大年中,机器人作为应用端的新兴主线,虽然产业正值0-1的商业化模糊期,但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深度参与企业的巨大成长弹性都使该主线拥有极好的吸金能力。
三花智控作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总成主力供应商,已成立机器人事业部,配合客户研发迭代。浙商证券指出,其机器人机电执行器推进顺利,已成功切入仿生机器人制造领域,有望开拓新增长曲线。
在预期驱动阶段,股价由未来想象空间决定,而三花智控在汽车热管理领域的优势为其向机器人领域延伸提供了技术协同基础。
产业延伸的必然选择:汽车家电链的机器人转型路
三花智控的上涨逻辑本质上是深植于产业大趋势之中的:汽车链与家电制造链正将机器人视为下一个延伸地带。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50%,市场增速逐步放缓。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10.8%,预计未来增速将放缓至3%左右;家电市场则依赖以旧换新政策和消费升级,整体增长趋于平稳。
面对主业增长瓶颈,产业链企业亟待前瞻性地布局新曲线。市场潜力巨大机器人无疑是不可错失的选择:据摩根士丹利报告数据,2024年全球机器人规模达470亿美元,作为核心增长极,中国占了40%;并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3%。
这一增速远高于家电以及汽车市场,且成长空间并不弱于后两者。
庞大的市场蓝图驱动着美的、格力、拓普集团等企业加速布局该领域。譬如,美的收购库卡股权获取工业机器人技术,格力攻克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三花智控则将汽车空调控温技术复用至机器人关节。
这种延伸具备天然合理性:汽车、家电、机器人三大赛道均属重工业属性,大部分精度制造工艺相通,且下游客户(如特斯拉)自身也在向机器人领域拓展,供应链企业需同步转型以维持客户粘性。
依照整个产业的这些需求增长现状以及技术条件等,其实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化早已达成强烈的共识。现阶段真正的分歧在于量产前夜的时间长短,总体市场普遍处于看好但着急的状态。
这也是近期三花智控港股出现恐高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如果是基于成长预期,目前市场对三花智控等Tier1企业的估值,其实大概兑现了乐观预期的一半,并未过于泡沫化,更多的是对可见未来的良性展望。
华金证券也认为,从日历效应来看,节后科技成长主线仍将占优,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趋势上行,仍可逢低配置。
至于三花智控,其绝对实力的产业链地位使其成为穿越波动的“压舱石”,即便短期回撤,产业优势仍支撑长期价值。
成长逻辑添翼:锚定数据中心、机器人等未来赛道
进一步细究三花智控的总体业务布局,也可大致佐证这一结论。
三花智控的未来成长逻辑其实非常清晰,可概括为“双轮驱动+战略增量”:以制冷家电零部件为基本盘,汽车零部件为增长引擎,以机器人、数据中心液冷等新兴业务为战略方向。
传统优势业务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上半年得益于家电终端需求喷发,营收大增25.49%至103.89亿元,贡献了六成以上收入和大部分毛利。
考虑到中国家电市场的稳步发展、企业在家电制造链全球市场的绝对实力,三花智控这一主业接下来预计维持稳步经营。且目前中国家电厂商在欧洲、非洲等海外市场的空调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向外拓展空间仍旧存在。
资料显示,其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中,四通换向阀、电子膨胀阀、微通道换热器、截止阀、电磁阀、Omega泵及球阀等产品于其各自全球市场中排名第一。
汽车热管理业务作为第二大业务线,虽然上半年增速似乎慢于家电,仅为8.83%,但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单车价值量是传统燃油车的2-3倍,且仍在提升,为增长预留空间。
更具想象力的是战略新兴业务。虽然传统家电市场和汽车市场都先后进入稳态发展期,但热泵技术正从传统家电领域逐步拓展至数据中心、储能热管理等新兴应用场景。
且从市场潜力来看,数据中心与储能等领域的热管理需求规模有望远超传统家电市场。据悉,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热管理市场规模约244.6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达到379.1亿美元。
而三花智控凭借在阀、泵、换热器等硬件的积累,目前已通过直接供应与生态合作两种模式切入数据中心液冷市场。其电子膨胀阀、高压泵等组件进入英伟达H100、GB200等高端GPU的液冷系统供应链,并与英维克、高澜股份等系统集成商合作,为华为、浪潮等服务器厂商配套。除此之外,其液冷技术也已向边缘计算、AI训练中心等领域延伸。
2025年上半年,其液冷业务营收占比已突破12%,订单排期至2026年第一季度;公司明确表示,液冷相关业务目前处于产能供不应求状态。
其次,人形机器人业务被视为三花智控中长期最具爆发力的增长点:非常确定的一点是,三花智控已于2025年正式纳入Optimus一级供应商名单,是旋转/线性执行器总成的全球独家供应商,单机价值量占整机成本约40%。
产能上,为保障特斯拉Cybertruck与Optimus的产能,其还启动了双基地战略:墨西哥基地规划产能30万套/年,2025下半年投产;杭州基地总投资38亿元,2026年形成100万台产能。
从Model Y、Cybertruck及储能系统热管理集成组件供应链,到配套品类从单一阀件扩展至“阀+泵+换热器”一体化模块,八年时间,三花智控在特斯拉体系内完成了"零部件→子系统→整机核心总成"的三级跳。
也因此,当马斯克表示公司未来长期价值主要来自人形机器人时,这种预期直接点燃了市场对三花智控这类核心供应链企业的热情。
更长远点来说,有了这些海内外全球顶级龙头客户的认可,三花智控在数据中心、机器人领域的可能性远远不止于此。
而站在行业视角,随着机器人技术成熟和应用场景拓展,汽车与家电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将从技术研发和零部件供应逐步转向整机制造和生态构建,形成"汽车/家电+机器人"多轮生态驱动的业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