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假期,“烟火小店”赢麻了

壹览商业 原创

2025-10-10 10:38

李彦丨作者

木鱼丨编辑

壹览商业丨出品

十一假期,餐饮店几乎被挤“疯”了。

根据高德扫街榜发布的数据:10月1日,高德餐饮行业订单量同比增长150%,其中“小店类门店”的客流增幅最高,达到300%。整个8天长假,高德为线下餐饮门店带去了超过1亿客流。

人们出门旅行、回家探亲,最终都会走向同一个目的地——餐桌。那些原本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店,成了这个假期的最大赢家。

广西北海的“越乡小厨”就是其中之一。9月29日,高德扫街榜发布全国TOP100餐厅榜单,这家海鲜馆意外夺冠。消息一出,老板连喊三遍“想不到”。这家店开了九年,夫妻俩经营,平日靠本地回头客支撑生意,如今却因为榜单被全国游客“扫”到——在高德扫街榜,越乡小厨评分有4.9,1.5万人收藏,通过导航/现场评价产生的评论达800多条。

类似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上演。餐饮行业卷了太久,好吃的店不一定能被看到。而这个假期,一份由8亿人“用脚投票”生成的榜单,把人流重新带回了真实世界。

餐饮业,陷入流量怪圈

今年夏天,综艺节目《一饭封神》爆火。节目结束后,背后的餐厅一夜爆火:报名排号、外卖预定、媒体探店,一时间流量向线下猛烈倾斜。

这是因为,消费者对美食的渴求,是亘古不变的。纵使时代变迁,短视频、直播、各类营销手段轮番登场,“好吃”仍是最硬的通货。一个菜能不能打动人心,还是得舌头和胃来拍板。综艺给了厨师流量入口,也让美食重新找回场景感。

但现实的餐饮业,却常被流量的怪圈套住。

对于离普通消费者更近的千万小店来说,消费者主动搜索的入口匮乏,只有依赖广告、短视频、网红探店来维持曝光。于是,“烧钱买流量、争夺推荐位”成为主旋律,餐饮业本该有的手艺比拼却成了配角。

这种变动下,痛点愈加明显:

首先,商家若不投放广告或做视频,就很难进入用户视野。算法按照曝光量做排名,曝光越多的店铺越被推荐,曝光少的店铺逐渐被抹掉。本质上,商家是在给平台“买广告展示”——人与内容再无交集,消费者看到的都是被算法雕琢过的“热度”。

其次,流量非刚需,与线下刚需之间产生错位。线上商家可以“买流量”;线下顾客只能“被流量看见”。但餐饮生意是线下的:贵在“到店”和“复购”。可算法给的是点击和曝光,而不保证转化。很多店铺流量涌入,却转化率低;很多广告投入,只换来几张桌的顾客。这种不确定性让商家焦虑——你不知道花这笔钱能拿回来多少。

再有,是口碑稀释。营销越集中在宣传、短视频包装、餐厅拍摄场景化、软文种草,越可能削弱产品本身的可持续竞争力。久而久之,顾客记住的是“谁家包装好”,而非“谁家味道真”。于是,一旦热度褪去,商家就被暴露在竞争底层。

“餐饮是做给味蕾的事业。”在过度营销时代,这句话似乎成了奢言。

更何况,随着营销竞争加剧,广告成本、优化成本、达人合作成本不断上涨。把所有利润压到极限,小店本就利润微薄。在这场流量怪圈里,很多美食“好的想被吃到”的愿望被桎梏。真正有味道、有诚意的店,要付出的不只是专注,更要拿得出预算;但拿得出预算的店,不一定还有时间继续专心做菜。

高德扫街榜把真实到店行为纳入评价标准,让那些曾经被算法遗忘的小店再次被看见。消费者跟着脚步去,是因为导航告诉他那里“确实有人去”;商家被推荐,是因为赢得了真实的关注。这种逻辑冲破了营销怪圈,让餐饮的小本生意有机会回归本真。

让“好吃”重新被看见

刚刚结束的八天国庆中秋长假,高德扫街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客流成绩单”。官方数据显示,上线仅23天的高德扫街榜累计用户已突破4亿,这个数字相当于高德地图月活跃用户数的近一半。仅假期首日(10月1日),高德地图的日活跃用户数就创下3.6亿的新纪录。8天长假,高德给线下餐饮门店带去了超1亿客流。

这种“不用烧钱做推广却客似云来”的现象,放在以往几乎难以想象。在杭州,有一家叫张功馆·地道桐庐菜的小馆,老板张云峰是桐庐人,27年前开了这家店,坚持用5斤以上的活鱼现杀、农家豆腐古法制作、独家秘制土酱。凭着一份对手艺的执着,他把一道“土烧鱼头”卖出了300万份,也让这道菜成为杭州人记忆里的味道。

9月,高德扫街榜发布后,张功馆登上了“状元榜”。那天,张云峰穿上厨师服重新站回灶台,亲手做起了鱼头招待老客。“榜单一出来,确实来了很多新顾客,很多都是专门导航过来的,一天能多十几二十桌。”

在江苏镇江,东北开心饭庄也在这个假期成了“排队王”。这家东北菜馆在镇江开了二十年,一直靠口碑和老客维系。登上高德扫街榜后,老板开祥荣专门请来舞狮队庆祝,还亲手把榜单牌挂在了大堂最显眼的位置。他说:“这不是评出来的,是客人导航来的,是顾客亲手颁的民心招牌。”现在,每天有约三成顾客是看了扫街榜专程前来。

在高德扫街榜,小店即使不额外增加营销投入,也能在消费大潮中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德扫街榜带火的不仅仅是单个餐厅,而是各地整片商圈和街区的繁荣。假日期间,很多游客打开高德地图,不再只是导航去景点,而是顺着榜单推荐一路吃喝玩乐:从热门商圈、网红街区一直逛进街头巷尾的苍蝇小馆。

旅游与美食消费的界限在这一刻变得模糊,导航软件俨然变成了人们发现本地美好生活的新入口。线下烟火气的充分激发与消费活力的释放,印证了疫情后消费强劲复苏的势头——这个黄金周,在高德的助力下,小店们获得了客流与口碑的双丰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躺赢”。

让数据回到真实世界

扫街榜的走红,靠的是抓住了“人流在哪,烟火气就在哪”的常识。

高德利用大数据计算到店的人数、复购频次、跨区前往比例、来客地域广度等数据,这些数字共同构成一家餐厅的人气画像。这样的机制,让榜单回到事实层面。每一家店的排名,都是由无数真实脚步叠加出来的结果。

这套系统的意义在于,它让数据重新具备温度。在社交平台上,流量往往由话题、包装与算法决定;在地图的世界里,流量来自城市的呼吸。人流的迁移、道路的通畅、景区与商圈的热度,构成了一个更贴近生活的指标体系。消费者的选择被数据化,小店的努力被可视化,榜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一座城市的“味觉重心”。

对商家而言,这套逻辑提供了新的确定性。

传统平台的曝光以广告投放为前提,预算越多,排名越靠前。扫街榜的机制恰好避开了这种循环——没有竞价排序,也无需营销包装。高德以真实客流为信号,让被选择的行为成为最佳推荐。平台还在结构上为小店降低门槛:今年9月,全国餐饮商家首年入驻免年费,消息公布两周后,申请数量超过15万家。国庆假期前夕,高德团队紧急为商家上线信息,只为让他们能赶上假期的客流高峰。

与此同时,平台通过“烟火好店支持计划”为这些小店输送流量。十亿元的流量资源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包含出行补贴、消费券与每日五千万次的定向曝光。对于长期依赖补贴和短视频流量的餐饮行业,这是一种更直接的帮助。商家得以低成本经营自己的生意。

高德地图还用算法提升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用户规划路线时,系统会自动呈现沿途的口碑好店;当你在景区、写字楼或高速服务区停下时,AI智能助手“小高老师”会基于时间、人流与地理位置,推送合适的选择。

据官方数据,国庆期间,“小高老师”日调用量突破26亿次,每天生成超过9200万个生活点位推荐,用户“动动嘴”就能获取智能解决方案。

数据只是起点,真实的生活才是终点。高德扫街榜的出现,让餐饮业重新回到了最简单的秩序:好吃的店,自然有人去;值得再去的店,会被记住。

对于消费者,地图成了新的“城市味觉指南”;对于商家,榜单成了衡量用心程度的一面镜子。它让数字重新连接街头巷尾,也让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亮起了灯。当“数据”开始服务于“烟火”,当算法理解了人情,流量的就成了真实的生活记录。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