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银消金甩卖26亿“五年坏账”:逾期千日资产恐遭“1折贱卖”,增长困局难破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10-10 10:10

9月28日,杭银消费金融挂出的两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将这家持牌消金机构的资产质量隐忧推向公众视野。26.26亿元的未偿本息总额,叠加部分资产近5年的逾期时长,在行业不良处置提速的背景下,更显其经营链条上的深层症结。

此次转让的两期不良资产呈现出典型的"长期逾期"特征。其中15.84亿元的第6期资产包,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高达1812.21天,相当于借款人逾期近5年仍未履约,涉及的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37.32岁,平均每笔未偿本息余额8027.09元;另一期10.41亿元的资产包逾期也超3年,平均未偿本息余额更是达到18241.22元。按行业惯例,逾期超过1年的贷款回收率不足20%,这些逾期千日以上的资产,实际回收价值已大幅缩水,最终成交大概率难逃"低于1折"的行业常态。

不良资产的批量甩卖,实则是杭银消金被动应对风险的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核销不良贷款规模已达40.67亿元,较上年增加9.03亿元,而此次26亿元的转让规模,相当于将全年核销量的六成再度剥离。尽管公司宣称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72%的"稳定水平",但这一数字背后是"核销+转让"的双重处置支撑,若剔除处置因素,不良资产实际规模可能远超账面显示。更值得警惕的是,其逾期贷款本金仍有16.1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15%,这部分资产未来仍可能转化为新增不良。

资产质量承压的同时,杭银消金的增长动能正加速衰减。作为浙江省首家持牌消金公司,其曾凭借线上业务扩张实现规模跃升,2021年线上贷款余额增速高达139.13%。但到2024年,线上业务余额增速骤降至1.74%,407.74亿元的规模基本陷入停滞。线下业务虽以16.74%的增速小幅增长,但104.67亿元的体量难以扛起增长大旗,整体资产规模增速已远低于行业头部公司的两位数水平。

业绩增长的乏力同样明显。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净利润增速持续放缓,营收增速已降至个位数。2025年上半年,27.88亿元的营收和4.85亿元的净利润虽有增长,但3.34%和5.43%的增速在行业中已不具优势。更深层的隐患在于盈利结构的单一化,其利息收入占比高达95.6%,而2024年净息差已降至10.45%,较上年收窄0.32个百分点,利润空间正被持续挤压。

业务模式的固有缺陷,成为风险与增长双重困境的根源。线上业务以联营模式为主的策略,虽曾快速带来流量,但过度依赖互联网平台导致获客成本居高不下,且对合作方导流的客户资质把控能力不足。从此次转让的不良资产看,大量小额长期逾期贷款的存在,暴露出前期风控建模的短板——尽管公司宣称累计获得109项专利,开发3000余个风控变量,但实际风险识别效率并未同步提升。

线下业务的"高端定位"也陷入瓶颈。其聚焦公务员、优质企业员工的展业策略,虽短期保障了资产质量,但客群覆盖面狭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截至2024年末,千余名客户经理仅支撑起104.67亿元的线下贷款规模,人均产能堪忧,且在中小城市和县域市场的渗透不足,错失了客群下沉的行业机遇。

融资端的压力进一步加剧经营挑战。杭银消金的负债结构中,同业借款占比高达85.29%,且短期债务占比接近90%,尽管当前流动性比例达标,但期限错配风险始终存在。更关键的是,其融资成本在5%-7%区间,高于招联等头部机构依托母行的低成本资金优势,在利率下行周期中,这一差距直接转化为盈利竞争力的劣势。2025年初,公司虽通过发行10亿元金融债融资,但相较于40余亿元的年度核销规模,资金补充力度仍显不足。

在行业整体不良率下行的背景下,杭银消金的处境更显被动。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平均不良率降至1.97%,招联、兴业等机构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不良率与盈利的同步优化。而杭银消金却陷入"处置越多、新增越多"的循环,此次26亿元不良转让虽能短期美化报表,但无法解决风控薄弱、模式单一的根本问题。

对于持牌消金机构而言,不良处置本是风险缓释的正常手段,但当逾期近5年的资产批量出现,折射出的却是经营策略的失焦。杭银消金若不能打破对单一股东的依赖、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风控实效,仅靠"发债融资+不良甩卖"的组合拳,难以摆脱增长困局,反而可能在行业分化中进一步落后。这场规模空前的不良资产转让,或许正是其重构发展逻辑的最后窗口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