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65亿元的悬念与销量下滑之间:青岛啤酒的新董事长姜宗祥,如何带领百年品牌走出困局
2025年初,青岛啤酒董事长换人了。在2024年12月的一个寒冷下午,黄克兴结束了他在青啤的漫长职业生涯,将这家市值千亿的啤酒巨头交到姜宗祥手里。52岁的姜宗祥,曾在青啤多个岗位历练,从战略投资到供应链管理,他熟悉这家百年企业的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分公司,甚至每一项新产品上市背后的流程。
但没有人怀疑,他接手的是一张不轻松的考卷。2024年,青岛啤酒的营业收入下降了5.3%,销量下滑5.86%,这在过去十年里都算是罕见。与此相对,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小幅增长1.8%,扣非净利润增幅更是达到6.19%。这让财报看上去不至于难看,却掩盖不了销量失速的阴影。
在更宏观的层面,中国啤酒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高端化红利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瓶颈期。年轻人不再单纯追求“大绿棒子”的价格优势,他们追求的是口感、个性化和场景体验。竞争者们——华润雪花、百威、燕京——同样在高端化、年轻化和多元化的战场上狂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姜宗祥上任了。
上任后的成绩与雄心
在姜宗祥的带领下,青岛啤酒首先保持了一个基本盘:在营收下滑的背景下维持利润正增长。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管控,以及人员和渠道的效率提升,青啤在盈利端交出了一份相对稳健的答卷。2024年,公司在职员工减少了817人,约2.66%,人均产出效率有所提升。
在产品层面,姜宗祥延续并加快了高端化的步伐。青岛纯生、白啤、经典1903这些明星产品,撑起了高端和中高端市场的销量。他还推动了低糖、低卡、无醇等新品的试水,以回应年轻消费者对健康和多样化的需求。
渠道方面,青啤大幅增加了对即时零售、线上电商和直播带货的投入。过去一年,青岛啤酒与美团闪购、饿了么、抖音小时达等平台合作,覆盖了数十个城市,即买即达的模式让青啤不再只是商超、夜场和餐饮店的选择,而开始进入更多家庭场景。
更重要的一个动作,是2025年5月宣布的 6.65亿元收购即墨黄酒厂的计划。对外界来说,这被视为青啤谋求多元化的一次关键尝试。百年青啤希望通过这个全国知名的黄酒品牌切入新的酒类赛道,拓展业务边界,为未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到这里为止,姜宗祥的前半年看上去颇有亮点:稳利润、调结构、拓渠道、谋多元,四个维度齐头并进。然而,从2025年中报披露之后,情况开始微妙起来。
困境:销量下滑、收购悬而未决、市场压力重重
在2025年中报里,青岛啤酒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但经营现金流下滑、合同负债骤降,华南等区域市场的收入甚至出现萎缩。这些指标让外界察觉到,青啤的增长势头并不稳健。
更刺眼的数据来自销量。啤酒行业的现实是:产量和销量决定了企业在行业的地位。利润增长可以靠价格和结构优化来支撑,但销量的长期下滑,意味着品牌势能和市场份额可能出现结构性问题。
与此同时,6.65亿元的即墨黄酒收购项目也悬在半空。根据最初公告,青啤拟在120日内完成交割。然而到了9月,业绩说明会上,公司仅表示“尚未完成”,没有透露任何进展。外界注意到,即墨黄酒的母公司新华锦集团存在4.06亿元资金被占用、股权被司法冻结等问题,这让收购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对这种不透明颇为敏感。部分机构投资者开始质疑:青啤是在买一个成长性资产,还是在接一个烫手山芋?
而在核心市场,华润雪花等对手在华南、华东持续加码高端产品,百威在年轻化和夜场渠道的渗透也在提速。青啤的高端产品虽然在北方市场保持优势,但在南方一些省份的竞争力正在减弱。
更微妙的是,青啤的销售费用率在姜宗祥上任后显著上升。渠道、营销、促销的成本在上涨,短期内压缩了利润空间。这让人们担忧:如果销量不能快速恢复,高投入能否换来长期的市场份额?
破局的可能路径
在接受采访时,姜宗祥多次强调“创新、国际化和多元化”是未来青岛啤酒的三个关键词。
第一,收购与多元化能否落地。即墨黄酒项目的成败,将成为姜宗祥任内的一个风向标。如果能顺利完成收购,并解决标的企业的治理和资金问题,青啤有望在黄酒领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反之,如果交易告吹,青啤可能需要重新寻找多元化的突破口。
第二,高端化与品牌年轻化继续推进。青啤已经在尝试跨界营销、联名产品和限量版新品。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真正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将决定高端产品的溢价空间。
第三,渠道创新与下沉市场。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的模式让青啤触达了更多年轻消费者,但传统餐饮渠道、夜场渠道依然是主阵地。如何平衡线上线下、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价格体系和渠道利益,是姜宗祥必须解决的管理难题。
第四,国际化与出口。青啤的产品已经进入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力和渠道深度依然有限。无醇、低度、健康概念的产品在欧美市场有潜力,但需要时间和营销投入。
资本市场的耐心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今年的业绩会上,投资者对即墨黄酒收购的提问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对公司在南方市场的增长放缓也略显担忧。青啤的股价在今年二季度出现震荡,反映出市场对其增长前景的分歧。
部分分析师认为,青啤的问题并非孤立。整个啤酒行业都在经历一个从量到质的转型期。高端化、年轻化、多元化几乎是所有厂商的共识,但如何在转型期守住利润和市场份额,是摆在每个管理者面前的考题。
对姜宗祥来说,他需要在未来1到2年内,拿出让市场信服的答案:即墨黄酒的收购要有明确结果,啤酒主业的销量必须企稳,南方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找到化解办法,高端化和国际化的故事要能兑现为实际的财务数据。
在变局中寻找平衡
一个多世纪前,青岛啤酒在德国人留下的老厂房里诞生,历经战火、改革和全球化浪潮,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啤酒品牌之一。今天,它面临的挑战不是生存,而是如何在竞争激烈、需求多元的市场中,继续保持增长与活力。
姜宗祥接手的,既是百年品牌的荣光,也是转型期的压力。6.65亿元的收购案、销量的波动、渠道和费用的博弈,都让这位新董事长的任期充满悬念。
未来两三年,青岛啤酒或许会在多元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交汇处找到新的平衡点。但在此之前,资本市场、消费者和竞争者都会紧盯着这家百年企业的每一个动作,等待姜宗祥和他的团队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