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51亿减值、营收跌6.95%:蒙牛的200亿鸿沟,到底是谁挖的?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当伊利上半年营收突破619亿元时,蒙牛415.7亿元的营收数据显得格外刺眼。200多亿元的营收差距、三倍的市值鸿沟,让曾经并驾齐驱的两大乳企,如今已处在不同赛道。蒙牛的业绩颓势并非偶然,连续两年中报负增长的背后,是战略失误埋下的隐患,更是核心业务失守的必然。
2024年初,蒙牛以计提48亿元资产减值的方式"刮骨疗毒",将净利润从上年的48.09亿元拉低至1.045亿元,同比跌幅近98%。管理层试图通过剥离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但资本市场用脚投了票——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6.95%、净利润下滑16.37%的成绩单,印证了这场"减负"并未换来预期的反弹。
拆解蒙牛的业务版图,核心支柱液态奶的崩塌是第一道裂口。上半年321.9亿元的营收伴随11.2%的同比下滑,远超行业7.5%的平均跌幅。尽管尼尔森IQ数据显示6月液态奶销售额降幅扩大至9.6%,全行业承压明显,但同为行业巨头的伊利液态奶业务仅下滑2.1%,差距背后是蒙牛产品竞争力与渠道掌控力的双重不足。在低温奶、功能奶等细分赛道加速迭代的当下,蒙牛未能及时跟上消费升级节奏,原有产品矩阵缺乏新意,导致在存量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比液态奶下滑更致命的,是奶粉业务的彻底失守。上半年16.8亿元的营收,与伊利165.8亿元的规模相比,几乎不在同一量级。这道鸿沟的形成,源于2019年蒙牛做出的关键决策——出售君乐宝51%股权。彼时,君乐宝已凭借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2021年营收突破200亿元,仅奶粉销量就达10万吨,是蒙牛奶粉板块的绝对核心。
以40.11亿元出售君乐宝,蒙牛看似收获了近9倍的投资回报,实则丢掉了最具潜力的增长引擎。当时管理层宣称此举是为"专注明星乳制品",将资源聚焦高端赛道,但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取舍斩断了蒙牛在奶粉领域的根基。失去君乐宝支撑后,蒙牛的奶粉业务瞬间断层,从此与伊利拉开差距。
为填补空白,蒙牛将目光投向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以71亿元高溢价完成收购。但这场"救火式"并购最终沦为烫手山芋。收购前的贝拉米已显露颓势,2019财年营收同比下滑19%,税后净利腰斩。纳入蒙牛体系后,其业绩持续恶化,2021年至2024年间,蒙牛累计为贝拉米计提减值超51亿元,仅2024年单次减值就达46.45亿元,几乎吞噬了出售君乐宝获得的全部收益。
如今的奶粉市场,早已是强敌环伺的红海。达能爱他美领熠系列份额显著增长,菲仕兰美素佳儿保持双位数增长,雀巢婴配粉业务实现高个位数增长。而蒙牛即便承诺持续支持贝拉米,也难以改变其市场存在感薄弱的现状。作为乳品行业毛利率最高的板块,奶粉业务不仅是利润来源,更是切入全家营养赛道的入口,蒙牛在此领域的失势,意味着其失去了未来增长的关键支点。
从战略层面看,蒙牛的困局本质是短视决策与长期发展的失衡。出售君乐宝追求短期财务回报,高溢价收购贝拉米急于填补业务空白,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暴露了管理层在战略规划上的摇摆。反观伊利,始终深耕奶粉业务,通过内生增长与精准并购构建起完善的产品矩阵,最终在关键赛道形成压倒性优势。
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乳企竞争已进入全品类、全渠道的综合实力比拼阶段。蒙牛若想扭转颓势,仅靠资产减值"甩包袱"远远不够。如何重塑液态奶产品力、在奶粉赛道实现破局、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布局,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但在200亿的营收鸿沟面前,在竞争对手持续领跑的压力下,蒙牛的翻身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