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上市乘用车企“期中考”:仅8家净利增长,7家出现亏损

杰车科技 原创

2025-10-09 21:31

2025年已进入最后一个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在激烈的价格战和行业转型中持续演变。已公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17家上市车企中,12家车企营业收入增长,占比约为71%;8家车企净利润增长,占比约为47%。其中,有7家车企出现亏损,占比约为41%。

同时,五星评车发现,行业整体呈现“营收回暖但利润分化”的特征,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的业绩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本文将从传统车企转型困境、新势力车企盈利突破、供应链账期管理三个维度,深度解析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企业的业绩与销量表现。

01传统车企转型困境:

增收不增利与结构性挑战

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销量同比微增,但传统车企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东风集团等头部企业虽实现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下滑幅度显著,反映出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比亚迪作为传统车企中唯一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上半年营收3712.8亿元,净利润155.1亿元,但其毛利率同比微跌至18%,营业成本增幅超过营收增幅。

这一现象揭示了规模效应的局限性:当价格战持续压缩利润空间时,单纯依靠销量增长难以抵消成本上升压力。例如,长城汽车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3.31%,导致净利润同比下滑10.21%,反映出企业在渠道拓展与品牌建设中的高投入。

上汽集团、东风集团等依赖合资品牌的企业,因合资非豪华品牌市场持续下探,导致利润大幅缩水。其中,上汽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21%,主要受非经常性损益减少影响,但其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32%,反映自主品牌(如上汽智己)销量同比增长21.1%的积极信号。

东风集团则因合资业务萎缩,净利润同比下滑92%,仅剩5500万元,凸显传统合资模式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脆弱性。

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加大投入,但短期盈利承压。长城汽车上半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3.64%,但销售费用激增导致扣非净利润下滑36%;吉利汽车虽将年度销量目标提升至300万辆,但毛利率同比微降0.3个百分点至16.4%。这表明,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赛道的技术研发、渠道重构与品牌塑造中,需平衡长期战略与短期财务表现。

广汽集团、江淮汽车等亏损企业通过与华为合作(如广汽华望、江淮尊界)探索新模式,但短期仍面临销量下滑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广汽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5.25%,净利润下降19.09%,但其与华为合作的华望品牌已进入渠道招商阶段,未来或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逆袭。

02新势力车企盈利突破:

技术驱动与模式创新

与传统车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势力车企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零跑汽车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理想汽车、赛力斯等企业通过技术降本与精准定位,在激烈竞争中突围。

零跑汽车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74%,净利润0.3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4.1%。其核心策略在于通过全域自研降低生产成本,并以“15万级智能电动车”定位抢占市场。上半年零跑累计交付22万辆,位居新造车企业榜首,证明高性价比产品在大众市场的潜力。

理想汽车上半年收入562亿元,净利润17.44亿元,毛利率维持在20.3%的行业高位。其成功源于两方面:一是精准定位30万元以上家庭用户市场,通过增程式技术解决续航焦虑;二是通过供应链优化与生产效率提升,将销售成本降低。尽管营收同比减少2.0%,但净利润同比增长3%,凸显高端市场抗风险能力。

赛力斯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06%,但净利润同比增长81%,综合毛利率达28.93%,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成为行业盈利标杆。其背后是问界品牌(单车均价超40万元)的热销:上半年问界交付超14.7万辆,占比总销量74%。赛力斯通过与华为深度合作,在智能驾驶与豪华配置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实现“量价齐升”。

蔚来、小鹏虽未实现盈利,但亏损幅度显著收窄。小鹏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32.5%,净亏损收窄至11.4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6.5%;蔚来二季度净亏损环比同比均收窄,整车毛利率目标达16%—17%。两家企业均通过新品上市(如小鹏MONA、蔚来乐道)与成本控制,逐步接近盈亏平衡点。

03供应链账期管理:

缩短账期与偿债能力考验

2025年上半年,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呈现分化趋势,账期缩短成为行业优化供应链的重要方向,但同时也对车企偿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广汽集团、一汽集团、赛力斯集团已率先兑现“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的承诺,其他车企也在推进中。账期缩短有助于缓解零部件企业现金流压力,但短期内可能增加车企资金压力。

北汽蓝谷、蔚来汽车、众泰汽车资产负债率超过80%,其中蔚来达93%,众泰达97%,面临较高偿债风险。相比之下,广汽集团(45%)、长城汽车(57%)等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60%,财务健康度更高。账期缩短与高负债的叠加,可能迫使部分车企通过融资或资产出售缓解压力。

比亚迪通过优化账期管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缩短至141天,处于行业较低水平。长安汽车上半年应付账款及票据周转天数减少50天,反映其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升。账期缩短不仅改善供应商关系,也倒逼车企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形成良性循环。

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在价格战与转型压力下呈现深度分化:传统车企依赖规模效应但利润承压,新势力车企通过技术驱动与模式创新实现盈利突破,供应链账期管理成为行业优化关键。

未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达45%),车企需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协同中构建核心竞争力。那些既能保持销量增长,又能通过技术降本与精准定位实现盈利的企业,将在这场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