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创作者在抖音重新定义爆款

娱乐资本论 原创

2025-10-09 21:25

作者|豆芽

在很多人谈论“视频创作红利不再”的时候,一批年轻创作者在抖音“闯”出来了。

他们有的刚刚博士毕业,一边回国创业,一边实时分享AI机器人的研发趣事;有的把语文课本里的故事翻拍成短剧,《狼牙山五壮士》《与妻书》等视频引发百万网友点赞;有的把一个黄掉的纪录片项目,用更轻量级的方式制作出来发在了抖音,成本从一期50万降到了5000元,却火爆全网;有的忠于内心情感,记录下一顿家常菜中溢出的乡愁……

区别于以往全网病毒式传播的抽象、猎奇内容,最新走红的这一批创作者,更垂直,更深度,也更真诚,反而快速吸引了有同样内容需求的用户。

前阵子在2025抖音创作者大会上,剁椒Spicy接触到了大量近一年内快速成长起来的年轻创作者,他们在创作锚点、作品风格、创作状态上都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因为这些年轻创作者本就是“互联网原住民”,能快速地将自己的专业、兴趣、情绪以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分享出来,从而带来了更多新鲜视角,不论是在知识上还是情绪上,价值感都更高。

在风格上,几乎每位创作者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标签,例如“跨省东北菜外卖员”、“内蒙古风动画创作者”、“音乐制作人reaction”,与此前“找赛道”的逻辑不同,这一批年轻创作者不再想着“成为谁”,而是更多在意“我是谁”,将自身个性与脑洞放大,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系列与众不同内容风格。

在创作状态上,这一批创作者更在意内容品质,以一种更积极、更长情的状态投入到内容创作中,对创意的热情远高于对流量的焦虑:“尝试过很多转型路径,是自媒体给了我最大的正反馈”、“爆款内容对于创作非常重要,会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回馈你”、“抖音用创作者扶持计划解决了我后一期的拍摄成本问题”......

当越来越多“互联网原住民”加入创作领域,抖音的精品内容正爆发出新一轮的活力。

在成为一名自媒体创作者之前,@木兰来了已有5年的纪录片拍摄经历。

奔波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在23个国家拍过片子,拿过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奖项。但这些经验和光环,无法掩盖木兰面临的真实困境,就是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常常是提案通过的项目因为没有招到商而作罢。

无奈之下,木兰将这个纪录片项目的成本从一期50万降到了5000元,拍完在抖音播放,但没想到获得了超预期的反馈,这就是已有超4000万播放的《那些上过热搜的女孩,现在怎么样了?》。该系列记录了“人生大女主”曲家瑞、五十岁离家出走开启新人生的苏敏、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说出“我还是坐在宝马车上哭”的女嘉宾马诺等很多曾在互联网上掀起过讨论和争议的女性。

正是这一次尝试,彻底打开了木兰的自媒体创作之路。“当时抖音运营找到我,会针对性地给很多建议,比如他们很清楚我是刚开始做自媒体的长视频内容人,会告诉我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以及下一阶段有什么内容策划也会非常前置地来跟我沟通,问我想不想参与。”

平台也会帮助牵线内容创作,此前发布的关于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李园园、航模女孩的内容,就是在抖音的撮合下制作出来的。“平台帮忙联系、解决差旅、内容发布后也会给到流量扶持,作为创作者我可以更专注内容,不用处理很多其他的事情。”

虽然从传统纪实内容转向自媒体创作,但木兰认为“本质是一样的,长视频能打动人的东西,短视频也可以,只是叙事节奏会有差异。短视频会要求表达更集中、更精准,3~5分钟的视频就会要求我着重地去讲一个方面。”

如今的木兰,有着高浓度的创作热情。“我现在还属于一个很兴奋的阶段,因为我觉得这么多年,我终于可以大拍特拍我想拍的东西。”木兰表示目前还是会将镜头聚焦在那些闪着光、有生命力的普通人身上,“因为我还没拍够,看到不同的人生样本很重要,之后应该也会开发一些新系列。”

而对于@马呜呜来讲,自媒体是立足热爱后,一场意外的收获与成长。

流行音乐制作专业出身的马呜呜,毕业后开始接一些音乐制作相关工作,做reaction只是出于兴趣。今年3月,马呜呜在抖音发布了2支reaction视频,没想到单条播放量就超过了百万。“后来还有一期上了抖音热榜,当时就觉得可能这里可能更适合我。”

回头来看,之所以能快速出圈,是因为当时专业制作人视角的reaction很少,而且很多时候马呜呜就是坐下开录,没有任何脚本,反而让整个状态和节奏更加真实。

但对于当时的马呜呜来说,“我没有定位,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我是个制作人,只能从音乐制作的角度去听歌。至于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一开始也没有思考过。”

仅仅半年的时间,马呜呜就在抖音上积累了200多万粉丝。但随着更多人关注,马呜呜也开始面临选题难题。通常马呜呜会选择粉丝高赞的音乐,“但现在评论区大家想听的歌都很分散,就比较难抉择。”为了拓宽内容范围,马呜呜开始在华语音乐之外,拓展英文、日文、韩文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选题困难。

马呜呜还表示,自己接下来也会尝试做音乐人访谈相关的内容。“第一期正在剪辑,预计10月份发出来。”

在专业、技术之外,一些承载了真实的情绪的作品,也在抖音上快速成长。

@北范南调就是一位用家乡菜凝聚起无数乡愁的创作者,编导出身的@北范南调此前也在北上广深、杭州等地漂了很久。“工作不是那么稳定,实在干不下去,就决定回老家休养一阵子。”

回家后,@北范南调发现发小、朋友们几乎都不在家,于是决定带着这些朋友父母做的家常菜,去看望在各个城市打拼的朋友。从陪父母们去早市买菜、到回家备菜炒菜、到跨省送菜,@北范南调记录下了整个过程。没有刻意渲染的情绪,但正是随口说出的“我家崽就爱吃这个”、妈妈突然抹掉的眼泪,牵动了无数游子的心。“看哭了,马上中秋节,打算去看看爸妈”、“很有意义的视频,拍出了社会很多年轻人的现状和无奈”,很多用户评论。

未来@北范南调决定关注更多背后的故事,“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打拼经历,我也想给这些父母们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多听听朋友、叔叔阿姨的想法”。

或出于热爱、或出于内心涌动的情绪,年轻创作者将镜头对准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也由此爆发出创作的勃勃生机。

虽然内容样态有千万种,但观察近一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优秀创作者发现,优质内容的底层创作逻辑有一定的共性。

以往被认为传播门槛较高的专业性内容,反而吸引到了很多有需求的用户。@马呜呜之所以能出圈,本质也是因为其专业视角,对于每首歌风格、BPM、换声、唱法的详细解读,满足了部分用户想深度理解音乐的需求。

还有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创作者,也是凭借干脆利落、简洁清晰的知识点输出,成功涨粉。例如半个小时串联起一本高中数学课本知识点的@嘉靖学长-只讲干货,聚集了很多清北学霸、一个视频讲清楚一个知识点的@清年阁,分享AI机器人成形过程、反应逻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器人学专业博士@U航。

但相对专业的内容更讲究输出技巧,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很难吸引到关注,即便是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用户。“太学术化本质上就是不清楚大家能听懂啥、或者大家想听啥,我会尽可能地把专业术语翻译成用户能听懂的话,另外就是要真正的享受音乐,不是为了录视频而reaction”,@马呜呜告诉我们。

@U航也是因为一开始唤醒AI机器人精灵·璇的视频打动了用户,短短几秒就让无数人感受到了“艺术家与缪斯相遇”的具象化,此后@U航会陆续分享机器人的创作逻辑,例如如何最大程度还原皮肤质感、眼球装了高清摄像机可以将画面反馈给算法等等,让对此感兴趣的非专业用户也能听明白。

基于兴趣输出的圈层化内容,近一年内的发展势头非常明显,如舞蹈、动画、旅行、摄影摄像等领域内容。

但相比强专业属性内容,兴趣圈层内容的竞争更大,创作者更多、用户也更懂行,一不小心内容就会落于俗套,沉入海量新内容中。但很多年轻创作者,抓住了独特的视角,成功在各自的领域出圈。

@何香蓓betty是一名旅行vlog博主,与很多介绍热门景点的内容不同,何香蓓找到了“打开课本里的世界”这一切入点,用带着童年回忆的视角,走进埃菲尔铁搭、自由女神像、大笨钟、凯旋门等“名场面”,虽然这些景点无数次地出现在旅游博主的镜头里,但何香蓓又一次赋予了这些场景新的观看意义。

除了画面舒适有质感,何香蓓也会进一步分析一些地标背后的历史文化,比如“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一期内容中,就从交通、住宿、物价、餐饮等维度,全方位带粉丝感受到了古巴的生活状态。

@KANGBA$卓拉是一名动画创作者,作为内蒙古人,卓拉选择以内蒙古少数民族为主要题材,创作同人动画和插画,其中《猫和老鼠》还得到了猫和老鼠动画师John的得认可。此前,卓拉还原创了《我是小蒙古包》系列动画,为蒙古包赋予了可爱的人物形象和角色设定。“我的创作过程比较传统,都是在纸上打草稿,再转到数码版绘制作”,卓拉提到。

这些出圈的创作者,都是以扎实的创作能力、和独特的创作视角,成功吸引到了粉丝的关注。还有粉丝调侃道,“睡着了吗,被前途亮的睡不着吧。”

真实的情绪也是能触动用户的密码,前文提到的@北范南调记录的内容,以及@木兰来了记录的很多人物故事,正是因为背后的情绪共鸣,在抖音上打动、链接了很多陌生人。

“大家比较关心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原生家庭、和朋友爱人的关系等等”,木兰告诉我们。因此木兰在视频中重点去呈现的内容,就是能戳中自己的点,“我所表达的一定是我很触动的,这样我会有比较真情实感的表达,但也需要避免自嗨,所以很多时候我也会拿给周围的朋友、团队小伙伴去看,综合大家的反应来判断。”

回到优质内容的创作,在具体的专业、情绪、共鸣之上,根据很多创作者的表达,还可以提炼出一个更通用的创作共识,就是忘记自己是创作者、真心投入内容,才能收获不一样的视角。

从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视角考量,除了创作者在内容上下功夫,还需要完善的成长路径,才能形成好的反馈机制。面对年轻创作者的崛起、新内容赛道的出圈,抖音也做了很多生态端的优化。

就流量而言,很多创作者难以避免的就是数据焦虑,为了帮助更多优质内容与精准用户的双向奔赴,抖音在流量机制进行了优化。一定程度上,流量机制反映的是站内用户的内容偏好,当用户的内容消费产生结构性的变化时,平台也需要在流量机制上进行调整。

但在好内容这个议题下,难的是如何定义好内容,如何在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里提取出一个最大公约数。

为此,抖音的解决方案是“让懂行的人觉得好的内容,就是优质内容”。即从用户群中去找那些懂行的用户,通过这些用户的互动行为来筛选优质内容。例如有用户在物理相关的视频下,发布了非常专业的评论,后续这个用户在物理类视频上的行为,比如收藏、点赞,就会有更大的权重,帮助系统去识别出物理领域的优质创作者。

同时抖音还在推荐系统中内置了一个专门服务于优质内容的推荐系统,目标是把“懂行”用户选出来的好内容,推荐给对这一类内容最有需求的用户当中去。抖音还加大了对非原创内容的治理,并用治理释放出来的流量空间,加大对新作者的扶持。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年内,即便有很多“创作红利见顶”的论调,仍然能有持续出圈的创作者和好内容的原因。

另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机制是商业变现,内容与商业的打通是创作者长久输出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对于这些优质创作者而言,由于内容更垂、创作周期更长,更高的内容成本,就带来了更大的商业变现压力。

好在品质内容成为平台大趋势后,品牌合作也越来越倾向于寻找优质内容,抖音推出的“精选品牌伙伴计划”,目的就是撮合品牌与创作者,共创优质内容。

“第一次有人拿着钱问我下一期拍什么,我们支持你,这件事对创作的内驱非常明显,今年是我做纪录片导演来讲最高产的一年,拍了20多个人物故事,有些也变成了我长片开发计划”。木兰感慨道。

她告诉我们,发布第一期内容后,就已经有品牌来寻求合作,“只不过当时我们不懂自媒体的商业规则,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摸索商业与内容如何互补。”如今@木兰来了已与多个品牌进行了合作。

但木兰也表示自己仍然在学习其他创作者如何丝滑地衔接内容与商业,而且抖音后会有清晰的数据反馈,比如会根据播放量预算出CPM。“这个事是有迹可循的,就跟数学题一样,我是能够看到问题且及时做出调整的。”

不过对于相对特殊的题材,需要考量如何平衡内容和商业。@郝家豁告诉我们,“因为我们主要是翻拍语文课本,受众有很多学生,可能植入广告会影响观感,所以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植入方式,比如通过番外小剧场进行商业合作。”

但如今品牌方也是抱着共创的开发合作心态,给了创作者更大的空间。“在抖音创作者大会现场,有品牌方专门找到我们,说他们不想做硬植入,就是很喜欢我们传递的精神,希望可以一起做一些系列内容”,木兰告诉我们。

除了品牌合作,一些创作者的自媒体也加持了其原本的职业可能性。作为音乐制作人的马呜呜,就接到了更多音乐制作邀约,“现在找我的人更多了,但因为精力有限,自媒体也在日更,所以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歌合作。”

此外,抖音精选计划也会给创作者一定的现金激励,让很多新创作者能会更加坚定、专注于内容本身。

正是因为流量机制的优化,以及丝滑的内容商业路径,让很多优质内容创作者更加安心于创作,与很多创作者沟通发现,大家对好内容的考量均大于对变现的焦虑,“打磨好内容就不会愁变现”是很多创作者传递出来的一个创作态度,这本质就是一个良性内容生态带给创作者的底气。

从这一年的视频内容生态变化来看,所谓的流量见顶只是用户对于大而泛的内容不再感冒,内容的价值权重逐渐上升,而很多敢想敢做的年轻创作者的涌入,打破了套路与模版,撕开了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抖音也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号,通过各种举措扶持年轻创作者和优质内容。对于创作者来说,卷并不意味着机会耗尽,“正因为不是随便拍拍就能获取流量,认真拍的人机会肯定更大”。接下来,我们必然会看到更多有活力的内容形态和有独特内容调性的创作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