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省亲”成双节焦点,“商城之心”引发打卡热潮

中原网 转载

2025-10-09 19:10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表现十分亮眼:以“商城之心揽明月·华诞同庆话商都”为主题,推出重磅展览、两庙有礼、趣味社教、金秋畅游四大板块近70场文化惠民活动;同时,博物院联动周边文庙、城隍庙及遗址公园,吸引来自山东、河北、陕西等全国多地的游客到访参观,超30万游客在“商城之心”驻足停留,参观热度不断攀升,成为河南省文旅文博热门打卡地和城市文化的“金名片”。

重磅展览引发观展热潮

作为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全省文博领域的亮点活动,“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实现了四大商代明星青铜方鼎的历史性团聚,近500件郑州商城新发现文物首次集体亮相,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河南省文博场所中的人气“鼎”流。“快看,这就是杜岭方鼎!”博物院展厅里,汇聚了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的游客。人们将目光与镜头对准这件国之重器,现场讨论与惊叹声此起彼伏。“听说家门口出土的国宝终于回来了,机会难得,特地带着孩子来打卡。”市民徐先生激动地表示,“希望孩子能更直观地了解郑州作为商朝开国之都的厚重历史,从小建立起对家乡的文化自豪感。”

同期开展的“时空寻踪: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特展”则是中沙文化年及中沙建交35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为广大游客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阿拉伯半岛的大门。游客们放慢脚步,仔细端详刻满铭文的古老石碑和诉说沙漠绿洲往昔的珍贵器物,纷纷感叹两大文明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奇妙共鸣。

三代接力共述绵延文脉

假期期间,博物院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老、中、青三代以义务讲解开启的一场温暖接力,八天义务讲解服务游客超1.5万人。10月3日上午,杜岭方鼎的发现者、88岁高龄的考古学家杨育彬亲临展厅,化身最特殊的“讲解员”。他将众人拉回半个世纪前,将国之重器重现天日的历史性时刻娓娓道来。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发现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杨老的深情讲述尚未散去,博物院内的文化接力仍在延续。

专业讲解员与社会志愿者们共同驻守“商城之心”,带来“亳都心语”义务讲解和“志愿之声”志愿讲解,带领游客深入了解郑州商城的璀璨史诗。与此同时,参与“金秋识国宝,童声传文韵”活动的小小讲解员们也自信开场,生动讲解吸引大批游客全程跟随聆听。从考古学者的深沉讲述,到志愿者的温情解说,再到童声稚语的清新诠释——人们在这场跨越三代的文化接力中,让越来越多人看到了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

“超长待机”打造文化盛宴

10月1日至10月8日,博物院推出近70场文化惠民活动,从早九至晚六,开馆总时长超72小时。游客们在“商城之心”阅千年文物、品悠悠古韵,处处都是精彩,将“家国同庆”的团圆时刻过得满是滋味。“我与国旗合个影”前,排队的身影汇成赤诚风景;“告白祖国”的展板上,手写的祝福连成情感长河。青少年们在限定集章打卡中探寻商代纹饰密码,在青铜纹饰拓印体验里触摸古老文明脉搏……这趟文脉探索之旅充满了节日喜庆和互动趣味。

中秋月夜,城隍庙内,古韵与温情缭绕,已连续举办三年的拜月活动如期而至。现场不仅有通过线上预约前来的一百位幸运市民,还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嘉宾——光荣的军属与可爱的留守儿童,让来自“商城之心”的月光照亮了别样的团圆。

在博物院凝望国之瑰宝,到城隍庙沐浴皎洁月光,于“商城之心”见证一座城市的荣耀。双节期间,博物院不断优化游客体验,文化磁场彰显软实力,引领带动周边区域,持续拓宽商都文化影响力,接待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如今,“商都、商业、商城”的故事,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这片城市文化根脉之地绽放新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