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一”到“之一”:宁德时代告别独裁时代?
宁德时代正经历五年来最严峻的市场考验。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尽管宁德时代仍稳坐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宝座,但其市场份额已跌至五年最低水平。2020至2021年曾连续两年突破50%的宁德时代,2025年第三季度份额已降至41.7%。
此外,从近三年市场份额变化看,TOP10厂商中宁德时代下滑最显著,降幅达-3.9%;同期比亚迪弗迪电池2025年第三季度份额降至21.4%,但近三年累计降幅仅-0.9%。值得关注的是,除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外,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其余TOP10厂商近三年份额均实现增长。
短期内宁德时代龙头地位难被撼动,但份额波动已清晰传递出行业信号:动力电池市场正从一家独大的格局,加速向多层次竞争演进。
竞争格局正在生变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绝对霸主,宁德时代的赚钱能力堪称恐怖。
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营收1788.86 亿元,同比增长7.27%;净利润 304.85 亿元,同比暴涨 33.33%,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动力电池系统营收1315.73 亿元,占总营收的 73.55%;储能电池系统营收 284 亿元,毛利率更是一路狂飙至 25.52%。
宁德时代能赚得盆满钵满,源于两点:一是对技术创新的持续重押,二是对成本控制的极致追求。
在技术方面,宁德时代毫不吝啬地斥巨资搞研发,从三元锂到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切换,从CTP(电芯直接集成电池包)到CTC(电芯集成到底盘)的结构创新,引领每一次行业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
据了解,宁德时代2024 年研发费用 186 亿人民币,研发投入再创新高,累计专利数 43354 项。连续五年新增专利申请数量行业第一,全球专利授权成功率超 95%,唯一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锂电企业。
在生产方面,庞大的产能规模让宁德时代掌握了强大的议价权。在原材料采购上,庞大的需求意味着对上游供应商拥有极强的定价权;在生产环节,大规模制造摊薄了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在供应链协同上,其龙头地位使得整个链条的运行效率极高。
尽管财务数据光鲜,但一项关键指标的变化,为宁德时代的未来敲响了警钟。
电车资源行业研究院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物流车装车量合计3.19GWh,环比微降0.13GWh,1-7月累计达19.2GWh。其中,宁德时代当月装车量1.69GWh,市占率52.9%,但该指标呈波动下滑趋势,且7月为年内最低值,折射出电池行业竞争格局正悄然生变。
总之,宁德时代强劲的盈利能力印证了其商业模式成功。但市场份额下滑说明,动力电池行业技术路线仍在迭代,一超多强格局正加速向群雄逐鹿演变,宁德时代不可能高枕无忧。
车企“去宁化”浪潮汹涌
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曾庆洪直言:“动力电池成本已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50%,甚至突破60%,我们不就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越来越多车企由此觉醒,着手摆脱对宁德时代的过度依赖,寻求多元化电池供应渠道。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技术代差正在被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竞争对手迅速追赶,宁德时代或许需要慢慢适应一个不再是唯我独尊的新格局。
一来,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国内竞争对手正在加速扩产和技术追赶,它们以更具价格优势的产品,不断蚕食宁德时代中低端市场份额。
以中创新航为例,它并未在宁德时代优势的三元锂战场上硬碰硬,而是选择在磷酸锰铁锂这一技术路径上深耕。其成果是在保持磷酸铁锂高安全、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成功将能量密度提升至足以支持700公里续航的水平,实现了对三元电池的替代。
据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中创新航实现营收164.19亿元,同比增长31.7%,期内利润达7.5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4%。此外,据行业数据统计,中创新航2025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21.8GWh,同比增长22.7%,排名全球第四、国内第三。
二来,曾自产自销的比亚迪“刀片电池”因安全与成本优势成为了车企的香饽饽,其外供已形成规模化,直接切入宁德时代的腹地,成为不可小觑的强劲对手。
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将磷酸铁锂的安全特性推向极致,其针刺测试不爆炸、不起火的现象级表现,在消费者心中植入了“安全=比亚迪”的强认知。这对寻求安全、可靠且具成本优势解决方案的车企而言,吸引力是巨大的。
从7月份企业装车量来看,宁德时代23.11GWh,市占率41.4%,环比下滑2.28个百分点;比亚迪11.83GWh(21.2%),环比微降0.29个百分点;中创新航4.69GWh(8.4%),环比提升0.84个百分点,为当月增幅最大企业。
三来,为保障供应链安全和寻求议价权,越来越多的大型车企开始推行双供应商甚至多供应商策略,有意扶持第二、第三供应商,这无疑分散了宁德时代的订单。
比如:理想汽车入股欣旺达,为自身的电池供应增添新的保障;蔚来汽车引入中创新航,旗下乐道品牌更是交给比亚迪供货;广汽集团与孚能科技达成合作,并且成立了自己的电池公司,试图打破电池供应的困局。
当车企“去宁化”成为共识,意味着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对于宁德时代来说,王座依然坚固,但震动已然传来。
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
当新能源行业的增速从狂飙突进转向高位平稳,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深刻重构。曾经的竞赛核心是产能、是装车量、是市场份额的闪电式扩张;而未来,战火将蔓延至对细分市场的精耕、对客户结构的优化,以及技术口碑的长期积累。
作为全球霸主的宁德时代,正站在这个转折点上,它面临的已不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一场关乎产业主导权的全面战争。
首先,宁德时代需要从强势的供应商转变为更具弹性和合作精神的生态伙伴,甚至在商业模式上做出创新。
宁德时代以其技术领先和规模优势,在供应链中享有很强的话语权,但在车企纷纷寻求第二、第三供应商的背景下,这种强势地位正面临挑战。未来,它可以探索合资建厂、技术授权等更灵活的合作模式,与车企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非简单的供应商。
其次,宁德时代需要加速下一代技术布局,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建立绝对领先优势,再次拉大技术代差。
作为公认的下一代技术,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具有革命性潜力。宁德时代必须在此领域建立不可动摇的领先优势,才能在未来十年继续掌握产业话语权。同时,钠离子电池等针对不同市场的技术路线也需要加速商业化,形成覆盖全场景的技术矩阵,应对不同层次的竞争。
再有,宁德时代在坚守高端市场的同时,如何有效应对中低端市场的价格战,防止份额被持续蚕食。
宁德时代凭借品牌与技术优势,在豪华车、高性能车市场保持高溢价与利润率,构成其利润核心来源。然而,面对二线厂商凭借成本优势发起的攻势,宁德时代或需以更灵活的定价策略开展选择性竞争,防止市场份额被过度侵蚀。
动力电池的下半场,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对于宁德时代而言,其霸主地位能否延续,取决于它能否以开放的心态重新定义客户关系,以决绝的投入锁定下一代技术霸权,并以高超的智慧平衡规模与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