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成员占4席!万辰集团董事会“近亲繁殖”,品控乱象恐拖垮IPO进程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在量贩零食赛道加速狂奔的当下,万辰集团凭借一系列跨行业并购,从鲜品食用菌企业摇身变为手握万余家门店的行业“新贵”,更试图通过赴港IPO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然而,这家表面风光的百亿企业,却被家族治理的沉疴与品控失控的乱象缠绕,其扩张神话背后的隐忧正逐渐浮出水面。
决策权高度集中,中小股东权益难保障
翻开万辰集团2025年半年报,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堪称“家族聚会”。5位董事中,仅副总经理李博为非家族成员,其余4人皆存在亲属关联——实际控制人王泽宁与董事林该春是母子,与前董事长王健坤是父子;王健坤又与现任董事长王丽卿为姐弟,王丽卿则与董事陈文柱是表姐弟。如此紧密的亲属关系网络,让公司决策几乎被家族成员牢牢掌控,形成“一言堂”式的治理格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企业的管理层变动始终伴随着家族权力的更迭。2025年3月,时任董事长王健坤突然被国家某监察委员会留置并立案调查,尽管公司声称“所涉事项与公司无关”,但这一风波仍引发市场对其合规经营的质疑。短短两个月后,王健坤解除留置恢复职务,却在7月以“个人精力分配”为由火速辞职,原定三年的任期仅履行不到一年。
管理层动荡的背后,是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微妙调整。2025年4月,王泽宁、王丽卿、陈文柱此前签订的《一致行动协议》到期终止,新的一致行动关系转变为以王泽宁为核心,联合其父母及关联投资公司,合计持股比例高达53.88%。这意味着公司决策权进一步向王泽宁个人集中,缺乏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有市场分析指出,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模式,不仅可能因个人判断失误给公司带来风险,更可能忽视中小股东的权益,让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公正性打上问号。
品控漏洞频发,消费者信任崩塌
万辰集团的崛起,离不开其“加盟扩张”的激进策略。2022年,公司还以鲜品食用菌为主业,自营店占比达72%;短短三年间,通过收购“好想来”“来优品”等品牌,门店数量从不足百家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5365家,而自营店占比却骤降至0.6%,几乎沦为纯加盟模式。这种“野蛮生长”的扩张速度,为品控失守埋下了巨大隐患。
如今,消费者对万辰集团旗下“好想来”品牌的投诉已屡见不鲜。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好想来”为关键词的投诉量超800条,食品异物、变质等问题成为重灾区。2025年9月,福州一位消费者在“好想来”门店购买的自热火锅中吃出虫子,长沙另一位消费者则因食用该品牌变质的手撕豆筋险些引发健康问题。即便消费者按客服要求携带实物、包装和小票到店核验,门店也仅承认问题却未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售后态度敷衍。
品控问题的频发,与加盟模式下的管理短板密切相关。为追求扩张速度,万辰集团对加盟店的审核标准逐渐放宽,供应链管理也难以跟上门店增长节奏。部分加盟店为降低成本,甚至违规采购来源不明的食材,而公司总部的品控抽查机制形同虚设。这种“重扩张、轻管理”的模式,不仅让消费者的信任度持续下滑,更让“好想来”的品牌形象蒙上阴影,长期来看,将严重透支企业的市场口碑。
双重危机下的信任考验
在家族治理争议与品控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万辰集团赴港IPO的计划显得底气不足。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虽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收225.83亿元,同比增长106.89%,净利润4.72亿元,同比激增50359.80%——但这种增长高度依赖加盟门店的数量扩张,而非单店盈利能力的提升,盈利质量备受质疑。
更关键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能力尤为看重。万辰集团的家族式治理模式,难以满足港股市场对“独立性”和“透明度”的要求;而频发的品控问题,不仅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更会让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产生怀疑。若不能及时解决治理结构失衡和品控管理漏洞,即便成功上市,其股价表现和市场认可度也将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量贩零食行业而言,规模扩张固然重要,但品质与信任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万辰集团若想在IPO之路上走得更远,首先需要打破家族对决策权的垄断,建立更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其次,必须放慢扩张脚步,重构供应链管理和品控体系,以实际行动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否则,这场看似盛大的“上市梦”,或许终将沦为一场昙花一现的扩张闹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