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掌舵者更迭难掩非货规模下滑,固收收益承压+人事动荡雪上加霜
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基金公司之一,博时基金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多事之秋”。从掌舵者的悄然换防,到非货规模排名的悄然下滑,再到固收产品收益的集体承压与人事变动的频繁上演,这家有着27年历史的“老牌劲旅”,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掌舵者的更迭历来是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博时基金此次人事变动更是备受市场关注。公开信息显示,此前担任博时基金董事长的江向阳已正式离任,其下一站将赴招商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任职。回溯江向阳在博时基金的十年历程,其无疑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5年加盟出任总经理,2020年升任董事长,在其主导下,博时基金管理规模成功突破万亿大关,且在固收领域的头部地位得以稳固,为公司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与江向阳的“深耕资管”路径不同,接任博时基金党委书记(待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将正式出任董事长)的张东,有着鲜明的“银行系”背景。公开履历显示,张东现年57岁,拥有近30年招商银行从业经历,从深圳东门支行职员起步,历任办公室主任、支行副行长(主持工作)、行长,总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杭州分行行长(总行业务总监级),财务会计部兼采购管理部总经理(总行业务总监级)等多个岗位,直至2024年5月才正式加盟博时基金出任总经理,至今涉足资管行业仅一年有余。
尽管招商银行与博时基金同属招商局集团旗下,张东对招行体系的熟悉或能为博时基金带来渠道资源与财富管理经验的补充,但资管行业与银行业的逻辑差异显著,基金投研体系搭建、产品布局规划、风险把控等核心能力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对于博时基金而言,张东能否快速完成从“银行老将”到“资管掌舵者”的角色切换,尚不明确。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张东接手的博时基金,正面临着多重经营压力。从规模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博时基金管理公募基金总规模虽仍达16069亿元,但剔除货币基金后的非货公募规模为6729亿元,行业排名从2024年同期的第六位下滑至第七位。在资管行业“规模为王”的竞争逻辑下,非货规模的排名下滑不仅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流失,更反映出公司在主动管理能力上的吸引力不足——同期数据显示,博时基金股票配置占比仅为13.19%,较2025年一季度减少0.25%,主动权益业务的“疲软”态势可见一斑。
盈利端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博时基金实现营业收入23.56亿元,同比增长6.36%,看似保持增长态势,但净利润仅为7.63亿元,同比增幅仅0.20%,近乎停滞。营收与净利润增速的严重“脱节”,既反映出公司成本控制面临压力,也暗示着高收益业务占比不足,盈利质量亟待提升。
作为博时基金的“传统优势领域”,固收业务的集体承压更让市场担忧。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博时基金旗下136只债券型基金中,超过六成产品近三个月录得负收益。对于以“固收大厂”自居的博时基金而言,这一数据无疑是对其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冲击。在债券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固收产品收益的大面积下滑,不仅会影响投资者信心,更可能进一步加剧规模流失,形成“收益下滑-规模缩水-业绩承压”的恶性循环。
雪上加霜的是,进入2025年9月以来,博时基金的人事变动进入“密集期”,基金经理的频繁调整为产品业绩的稳定性埋下隐患。9月2日,博时亚洲票息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刚增聘郭志辉、杨涛两位基金经理与何凯共同管理,仅7天后,何凯便被解聘;同期,博时四月兴120天持有期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增聘卞竑与倪玉娟共管,博时季季享三个月持有期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则因基金经理于渤洋离任,由郭思洁接任。基金经理的频繁进出,不仅可能导致产品投资策略的反复调整,也会削弱投资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尤其对于注重长期稳健收益的固收产品而言,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从行业背景来看,当前资管行业正处于激烈的竞争变革期,头部基金公司之间的规模差距逐渐缩小,中小基金公司则在细分领域加速突围。对于博时基金而言,如何在新掌舵者的带领下,扭转非货规模下滑的颓势,重塑固收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激活主动权益业务的增长潜力,成为其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若不能及时破局,博时基金不仅可能在头部阵营的竞争中进一步掉队,更可能错失资管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机遇。毕竟,在投资者愈发理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依靠“历史光环”长久立足,唯有以业绩为基、以创新为翼,方能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行稳致远。而博时基金能否实现这样的突破,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