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后的一汽捷达:生存战打响,高解放如何力挽狂澜?

财经三剑客 原创

2025-10-09 08:36

【文/深度评车&财经三剑客】8月28日,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及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成都共同签署协议,正式宣布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这标志着捷达品牌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也将开启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的新模式。

在汽车市场的浩瀚星空中,捷达曾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皮实耐用的口碑和德系品质的光环,在中国市场书写了超过400万辆的销售神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电动化浪潮的席卷,这颗曾经的明星正逐渐黯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1991年,第一辆国产捷达在一汽-大众工厂缓缓驶下生产线,标志着这款定位下沉市场的车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多年来,捷达不仅成为了家用车的代名词,更被消费者视为德系品质的象征。然而,2019年捷达品牌独立后,一切似乎都变了味。

独立之初,捷达被寄予厚望,大众集团希望通过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产品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深化本土化战略。然而,现实却比理想残酷得多。剥离大众品牌背书后,捷达不得不直面品牌认知重塑的挑战。尽管大众集团宣称此举旨在“扩大市场覆盖”,但失去车标加持的捷达,销量却一路下滑,2024年,捷达全年终端销量仅12万辆,同比下滑25.9%,存在感不断削弱。

9月5日,捷达VS8正式上市,一款纯燃油中型SUV,共3款车型,售价区间9.59万元-10.99万元。捷达VS8的上市,是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新管理层首秀。履新20天的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党委书记、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高解放,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经理杨宪,借助捷达VS8上市完成首秀。

高解放刚刚上任,他的管理风格和决策会如何影响捷达的未来,还需要时间观察。但他之前的经历表明,他具备带领团队应对挑战的能力。汽车行业变化很快,只有不断适应和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在新能源领域,捷达的转型步伐显得尤为迟缓。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4年已超过50%时,据高解放介绍,捷达的首款新能源车型却要等到2026年才能面市,且到2028年才计划完成4款入门级新能源车型的布局。这种滞后不仅让捷达错失了宝贵的市场窗口期,更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凭借电动化转型迅速崛起,比亚迪秦PLUS、吉利帝豪等车型在10万元区间形成了碾压优势。相比之下,捷达燃油车主力车型VS7定价9.98万元,竟比终端优惠后的大众速腾更贵,陷入了“比大众贵、比自主差”的尴尬境地。若电动车型无法实现显著成本优化,捷达将难以在10万元级市场立足。

品牌价值的稀释是捷达面临的另一大严峻挑战。市场调研显示,18-35岁的年轻用户对捷达品牌的认知度远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捷达的产品迭代缓慢,设计语言陈旧,几乎失去了与年轻消费者沟通的能力。“一成不变的造型与动力,加上燃油车时代几乎消耗殆尽的品牌价值,捷达已经在市场中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位长期观察合资燃油车市场的行业人士如此评价。

捷达的困境,实际上是合资品牌本土化模式深层矛盾的集中体现。既要保持品牌调性,又要追逐市场规模,二者在捷达身上难以兼得。独立后的捷达,看似轻装上阵,实则前路荆棘密布。大众集团对捷达的定位始终矛盾:既希望其独立作战,又不愿投入尖端技术;既希望其守住下沉市场,又不愿让其拖累主品牌的高端化进程。

如今,捷达迎来了它的第二次“独立升级”,这次拉上了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新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个“大众技术、一汽制造、地方资本”三方合作的新模式。新公司的成立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决策灵活性,但三方股东(大众、一汽、成都经开区)的战略目标可能存在分歧,这种博弈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延缓技术落地。此外,捷达若不能重塑品牌形象、建立用户口碑,在电动化时代彻底失去转型窗口将是其不可回避的命运。

从辉煌到边缘,捷达的沉沦之路令人唏嘘。在自主品牌崛起和电动化转型的双重冲击下,捷达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场生存之战,捷达能否逆境重生,尚需时间给出答案。但无论如何,捷达的兴衰都将成为传统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时代转型的深刻教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