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瑞医药靠赴港IPO填12亿债务窟窿,创新药救命稻草悬了?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10-08 10:02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当科创板药企博瑞医药在9月下旬抛出赴港上市计划时,市场并未将其视为拓展国际化版图的战略布局,反而更像一场应对业绩塌方与资金困局的“紧急输血”。这家曾凭借GLP-1概念站上股价高点的企业,如今正陷入净利润暴跌、股东精准套现与创新药商业化遥遥无期的三重困局,其赴港IPO的背后,是资本运作与经营基本面的严重背离,更折射出部分创新药企“重概念轻业绩”的发展乱象。

支柱业务崩塌,盈利能力近乎腰斩

翻开博瑞医药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组数据足以刺痛投资者神经: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下滑18.28%;净利润1717.32万元,同比骤降83.85%。这不仅是公司近年同期最差业绩,更暴露了其核心业务的脆弱性——作为营收占比超70%的“压舱石”,原料药业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抗病毒类原料药首当其冲,受流感流行趋势变化与市场竞争加剧影响,该板块收入同比锐减70.08%,核心产品奥司他韦系列陷入“需求萎缩+价格下滑”的双重打击。曾被寄予厚望的抗真菌类原料药,也因客户需求波动出现收入下滑,而这类产品向来是博瑞医药高毛利的代表。两大主力板块同时失速,直接导致公司盈利能力断崖式下跌。

更值得警惕的是,反映未来订单预期的合同负债同步下降11.23%,仅余2882.16万元,这意味着短期内业绩反弹缺乏支撑。从2021年到2024年,博瑞医药净利润已连续四年下滑,从2.44亿元降至1.89亿元,如今上半年净利润近乎“腰斩”,其经营基本面的恶化速度远超市场预期。

GLP-1概念退烧,300倍市盈率难撑

博瑞医药的股价走势,堪称2025年医药板块“概念炒作”的典型样本。7月至8月中旬,借着GLP-1赛道的热度,公司股价从53.64元飙升至97.78元,近乎翻倍;但8月26日半年报披露后,股价急转直下,至9月26日已跌至58.06元,累计跌幅近40%,更触发“连续30个交易日跌幅偏离值超70%”的严重异常波动预警。

股价剧烈震荡的核心,是估值与业绩的严重脱节。截至9月24日,博瑞医药滚动市盈率仍高达313.01倍,而医药制造业平均市盈率仅31.43倍,其估值溢价是行业均值的10倍。这种溢价并非来自扎实的业绩支撑,而是依赖于创新药管线BGM0504的未来预期——这款对标替尔泊肽的GLP-1/GIP双靶点药物,被视为公司转型的“救命稻草”。

但概念终究难以替代现实。尽管BGM0504注射液已进入三期临床、口服片剂获临床批件,且与华润三九达成合作获得最高2.82亿元里程碑款,但创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悬顶之剑。历史数据显示,创新药从三期临床到上市平均需2-3年,且失败率超过90%。更关键的是,博瑞医药此前并无创新药商业化经验,核心团队擅长的生产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在临床推进与市场推广领域存在明显短板,BGM0504能否如期兑现价值仍是未知数。

随着信达生物玛仕度肽等竞品提交上市申请,GLP-1赛道竞争已从“概念炒作”转向“临床进度比拼”,博瑞医药的估值泡沫失去支撑。此前东吴证券等券商预测其2025年净利润达2.6亿元,与上半年1717万元的净利润形成天壤之别,市场信心遭遇致命打击。

实控人浮盈10亿,股东套现4亿,IPO成“输血工具”

在业绩与股价双双承压的背景下,博瑞医药的资本运作更显争议。2024年5月推出的定增方案,时隔一年半后于2025年8月落地,实控人袁建栋以22.36元/股的价格全额认购,截至9月25日,公司股价达66.41元/股,袁建栋浮盈近10亿元。尽管定增资金号称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与偿还债务”,但在业绩暴跌、股价剧烈波动的节点,这种“低买高卖”的操作,难免引发中小投资者对“利益输送”的质疑。

与此同时,IPO前重要投资方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的减持,更被视为市场信心不足的信号。2025年6月至9月,该基金通过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以53.08元至122.01元的价格区间,累计减持套现4.41亿元,精准踩中GLP-1概念炒作后的股价高位回落期。产业资本的离场,与公司赴港IPO的“补血”需求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资本市场对其短期盈利的不信任。

资金链的紧张早已显现。截至2025年上半年,博瑞医药货币资金仅7.40亿元,而长短期借款合计达12.09亿元,资产负债率超50%。此前5亿元定增的“解渴”效果有限,为适配BGM0504生产而延期的定增与可转债项目,已导致固定资产同比激增111.2%至15.17亿元,折旧压力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赴港上市成为博瑞医药的“无奈之举”——通过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的H股拓宽融资渠道,本质上是为创新药研发与产能建设“续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布局。

从“首仿”到“创新”,跨越之难远超想象

博瑞医药的赴港IPO,本质上是其第三次转型的关键赌注。从2001年确立“首仿”路线,到2019年登陆科创板巩固“原料药+制剂”优势,前两次转型均围绕成熟赛道展开,风险可控;但此次押注创新药,却面临“经验缺失+资金紧张+竞争加剧”的三重考验。

公司将60%的研发资源投向BGM0504,累计投入达3.8亿元,2024年单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5.57%。但创新药研发是“烧钱游戏”,且成功率极低。博瑞医药既无成熟的研发管线管理经验,也缺乏创新药商业化团队,核心能力仍停留在仿制药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层面。更严峻的是,传统业务收入下滑与研发投入增加形成“剪刀差”,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颓势已证明,这种“重研发轻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

尽管仿制药领域有5个品种进入临床后期,创新药有华润三九的合作里程碑款支撑,但短期内难以改变业绩格局。BGM0504美国三期临床方案仍需FDA审查3-6个月,后续进展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博瑞医药而言,若BGM0504临床推进不及预期,赴港IPO融资又未能顺利落地,其资金链将面临断裂风险。

医药行业的创新转型需要长期主义,而非依赖概念炒作与资本运作。博瑞医药用赴港IPO掩盖业绩颓势的做法,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无法解决核心的经营问题。对于投资者而言,在GLP-1概念热度褪去后,更需警惕那些“用未来预期透支当下估值”的企业——毕竟,没有业绩支撑的资本盛宴,终将散场。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