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二季度营收涨10.9%却亏25亿,四大难题拖累长远发展
8月28日,滴滴出行在官网披露了未经审计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表面上,滴滴在核心业务增长和国际市场拓展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深入剖析这份财报,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增收不增利,盈利质量待考
财报显示,第二季度滴滴实现营收564亿元,同比增长10.9%,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核心平台交易额(GTV)的增加。然而,亮眼的营收数据背后却是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净亏损为25亿元,而上年同期则盈利9亿元。尽管滴滴将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股东集体诉讼案计提了一次性准备金53亿元,但这一解释并不能完全掩盖其盈利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成本和费用结构来看,虽然滴滴在一些方面可能在努力控制成本,但整体运营效率仍有待提高。例如,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SG&A)以及研发费用的合理管控对于提升盈利水平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在未来持续优化成本结构,即使没有一次性拨备的影响,其盈利的可持续性也将面临考验。此外,在竞争激烈的出行市场,价格战和补贴策略可能会对利润率造成长期压力,滴滴如何在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盈利空间,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海外扩张,烧钱换增长能持续多久
滴滴的国际业务在本季度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国际业务GTV达到271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27.7%,订单量同比增长24.9%至10.88亿单 。但不容忽视的是,国际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二季度录得亏损7亿元,主要原因是激励支出有所增加。
在拉美等重点市场,滴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大规模的补贴策略。以巴西为例,旗下出行平台99不仅在出行业务上投入大量补贴吸引用户和司机,外卖业务重启后也通过高额补贴来培育市场。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盈利能力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地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反击,滴滴需要不断投入更多资源来维持优势,这无疑给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沉重负担。
此外,国际市场复杂的监管环境、多样的支付体系以及汇率波动风险,都增加了滴滴海外业务的运营难度和不确定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海外业务很可能成为公司的长期拖累。
股东集体诉讼和解,隐患仍未完全消除
滴滴同意支付7.4亿美元以解决股东集体诉讼,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为未来发展和重新登陆资本市场扫平了道路,但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公司治理和合规问题仍值得深思。
此次集体诉讼源于2021年,部分投资者认为滴滴向他们发布了严重误导性的商业信息。这表明公司在信息披露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即使达成和解,也难以完全消除投资者对公司信任度的影响。未来,如何加强公司治理,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是滴滴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否则,即使业务取得增长,也可能因投资者信心不足而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国内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压力渐显
在国内市场,尽管滴滴的交易量和GTV仍在增长,但增速已呈现出放缓的趋势。2025年第二季度,滴滴中国区交易量同比增长12.4%,相较于之前的增长速度有所下滑。随着网约车市场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市场饱和度增加,新用户增长空间有限,滴滴在国内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一方面,传统竞争对手不断加大投入,试图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新兴出行平台也在通过差异化服务和创新模式对滴滴发起挑战。此外,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也对滴滴的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合规成本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如果滴滴不能在国内市场持续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其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可能会受到动摇。
滴滴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虽然展现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和挑战。无论是盈利质量、海外扩张、公司治理还是国内市场竞争,都需要滴滴在未来的发展中认真应对和解决。在竞争激烈且变化迅速的出行市场中,只有不断创新、优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即使当前业务取得一定增长,也难以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