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医养】脚步为尺,丈量关爱 | 记录颐和公寓残疾人计划的上门时光
TWENTY-FOUR SOLAR TERMS
脚步为尺,丈量关爱 | 记录颐和公寓残疾人计划的上门时光
[ 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
我们进行“心手相牵,让爱无碍”残疾人关爱计划。许多朋友在后台留言,为我们加油,也好奇地问:“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今天,我们不谈宏大的愿景,只记录下那些带着医药箱与爱心,走街串巷的平凡工作日。让我们用文字和画面,带您走进颐和公寓上门服务团队的真实工作场景。
出发之前:一份精心准备的“任务清单”
我们的工作日,并非从敲门开始,而是从清晨的筹备启程。
1. 案例预审会: 每天早晨,团队负责人、医师和康复师会围坐一起,详细讨论当天要拜访的每一位服务对象。翻阅他们的健康档案,了解其残疾类型、基础病史和过往服务记录。
医师王医生说:“比如今天要去拜访中风后遗症的陈叔,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血压计、血糖仪,并重点复习一下偏瘫患者的康复手法。‘知己知彼’,才能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2. 物资检查: 医药箱是我们的“武器”。体温计、血压仪、血氧仪、常用敷料、一次性手套……每一样都必须齐全且消毒完好。康复师则会仔细检查训练带、按摩球等康复工具。
3. 电话预约: “李阿姨您好,我们是颐和公寓的上门服务团队,大约一小时后到您家,方便吗?”——一个温暖的预约电话,是对服务对象最基本的尊重。
登门一刻:一声问候,一份信任
来到刘爷爷家。他因脊椎损伤长期卧床。
工作记录:
· 敲门与问候: 轻轻的、有节奏的敲门,面带微笑地自我介绍:“刘爷爷,我们是颐和公寓的,来看您啦!”
· 环境观察: 进门后,我们会迅速而礼貌地观察居家环境:光线、通风、地面是否防滑、床边有无护栏……这些细节都关乎老人的安全。
· 建立信任: 不会一上来就进行检查,而是先坐下,像家人一样聊聊天,问问“昨晚睡得怎么样?”“早饭吃了什么?”,让服务对象放松下来。
工作时分:专业在左,关怀在右
这是上门服务的核心环节,我们的团队会有序展开工作。
1. 健康诊断:严谨细致
· 生命体征监测: 为刘爷爷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准确记录。
· 身体评估: 医师会轻轻为他检查皮肤,特别是骶尾部、足跟等受压部位,查看有无压疮的迹象。“刘爷爷,翻个身,我帮您看看后背。”手法专业而轻柔。
· 听诊与问询: 仔细听诊心肺,询问二便情况、用药情况,并给予专业的调整建议。
2. 康复指导:耐心与鼓励并存
· 床上被动运动: 康复师会一边为刘爷爷活动四肢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一边耐心讲解:“爷爷,咱们每天这样活动一下,关节就不会‘生锈’啦。”
· 指导家属: “阿姨,您帮我看着,这个手法要这样,力度要均匀。您学会了,平时就可以帮爷爷做,对恢复非常有帮助。”——赋能家庭,是我们工作的重要一环。
· 个性化方案: 针对刘爷爷的情况,康复师会设计一套简单的、能在床上完成的呼吸训练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并画出示意图留给家属。
3. 心理慰藉:倾听是最好的良药
在所有的操作间隙,我们的护理员会自然地握住服务对象的手,倾听他们的唠叨或烦恼。
护理员小张分享:“很多叔叔阿姨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治疗,更是有人能听他们说说话。我们的一句‘您真不容易’,‘您的气色比上次好多了’,都能让他们开心很久。”
告别之后:一份报告,一份牵挂
服务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终止。
· 现场整理: 收拾好所有器械,整理好床铺,将垃圾带走。
· 家庭反馈: 我们会向家属清晰地交代本次服务的情况、发现的潜在问题和后续的注意事项。
· 建档记录: 回到公寓,我们会立即更新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记录本次服务的所有数据和观察结果,为下一次服务提供依据。
· 团队复盘: “今天陈叔的关节活动度有改善,但情绪有些低落,下次去要更多关注。”“李阿姨家的环境需要加一个床边扶手,我们可以帮忙联系资源。”——每日的复盘,让我们不断进步。
这就是我们平凡而充实的一天。 我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弯腰、倾听、触摸、记录。我们用脚步丈量着高新区的街巷,也用专业和耐心,叩开一扇扇需要帮助的家门,更叩开一颗颗渴望关怀的心。
我们深知,康复之路漫长,但我们愿意成为这条路上最忠实的陪伴者。
高新区颐和老年公寓
每一步,都算“树”,
每一次陪伴,都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