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献之《中秋帖》
晋王献之《中秋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之一,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并称“三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是对此帖的一些个人观点,仅为参考和交流:
一、作品背景
1. 作者争议: 传统认为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344-386年)所书,但后世学者(如明代董其昌、现代书画鉴定家)多认为此为宋代米芾的临摹本。最重要依据笔法风格与米芾相近,且文中“中秋”一词晋代尚未普及,特别是纸墨亦符合宋代特征。
2. 历史流传:曾入藏宋内府,后经明代项元汴、清代乾隆皇帝收藏,乾隆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同置于养心殿“三希堂”。民国时期流出宫外,1951年由周恩来总理批示购回,现为故宫博物院重要藏品。
二、艺术特色
1. 书法风格:笔法以行草书写,笔势连绵酣畅,如“一笔书”(仅中断一次),体现了王献之“破体”的创新精神。结体字形欹侧多变,疏密有致,如“不复不得”四字穿插呼应,充满动感。墨韵墨色浓淡自然,枯润相生,可见运笔的节奏与力度。
2. 文本内容:原文共22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文意略显跳脱,可能为古代尺牍的节录或临摹时的脱漏,但仍能感受到魏晋文人书信的随意洒脱。
3.书史地位:这件作品不仅是王献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得益于幼时随父王羲之学习,得其笔法,后又学习张芝,对前人书法进行大胆变革,创造出了一种不拘六书规范、省并点画曲折、务求简易流便的破体。而《中秋帖》正是他这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其笔法上承张芝、右军之矩度,下启张旭、怀素之法门,展现了王献之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争议与价值
1. 真伪之辨:支持王献之真迹者,认为其气韵与《十二月帖》等献之作品一脉相承。认定为米芾临本者,从用纸(宋代竹纸)、笔法(米芾“八面出锋”特征)及历史记载推断。
2. 文化意义:即使非晋人真迹,亦代表了宋代书法家对魏晋风骨的追摹与再创造,是“二王”书风传承的重要见证。作为“三希”之一,象征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凝聚了历代文人的审美理想。
四、相关延伸
1.与《十二月帖》关联:《中秋帖》内容与王献之《十二月帖》(刻入《宝晋斋法帖》)部分重合,但《十二月帖》为刻本,而《中秋帖》以墨迹形式保留了笔意神采。
2.乾隆题跋:乾隆在卷首题“至宝”二字,并多次题跋,可见其珍视程度,但现代研究认为其鉴定结论需谨慎看待。
总之《中秋帖》虽可能为宋人临本,但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无可置疑。它不仅是王献之“一笔书”风格的极致展现,也是中国书画收藏史与审美演变的缩影。它不仅是王献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历代名家对其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以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都使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 (文/王敏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