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时光的交响曲
范瑞婷
黄河一头扎进秦晋大峡谷,突然就被挤进了一道狭窄的“石嗓子眼儿”。四十万吨浑浊的大水,裹着青藏高原的碎雪和黄土高原的泥沙,从高高的断层上一跃而下!那声音大的震耳欲聋,简直像把古老的编钟大鼓、商周的祭祀音乐、汉代的宏大舞蹈,一股脑儿全融进这日夜不停的轰隆声里,成了瀑布永不停歇的交响曲。
水花四溅,彩虹常挂!气象站说这是光线玩的魔术,但那彩虹的形状,嘿,跟两千年前东汉古砖上画的河伯銮驾长得一模一样!古时候的阳光好像还在水浪上蹦跶、组合,每天早上都在这儿重新表演一场古代《九章算术》里的光线实验。等月亮圆了,更妙啦!二十多道银亮的月虹排着队出来,就像唐朝人画的银河星图在水雾里活了过来。北斗七星那把“勺子”,仿佛真要伸下来,在黄河里舀一大勺闪亮的“星光汁水”。
两岸的岩石,就是凝固了的时间密码。地质学家用锤子敲敲冬天冻住的冰瀑,“当啷”一声脆响,冰晶里似乎还冻着去年夏天大浪扑打的轰鸣斗鼓残响,这可是实打实的“声音标本”!那条深深下切的龙槽,石壁上刻满了漩涡留下的螺纹,就像树的年轮一样,记录着黄河一次次“搬家”的历史。最老的石纹裂缝里,还藏着公元前602年的黄土小颗粒,正悄悄讲述着黄河最早改道的久远故事。甚至河底捞起的鹅卵石,上面深深的沟槽,就像甲骨文里那个“河”字笔画一样,每个弯弯拐拐,竟然都和眼前浪花的流动节奏暗暗相合!
瀑布的“呼吸”仿佛藏着天机。有经验的老农蹲在观景台上,眯着眼数着浪尖的白沫,就能比天上的卫星早三天知道田里的墒情好坏。而水文专家,却能从冰柱滴水“滴答滴答”的节奏里,意外地听出了《黄河大合唱》那熟悉的四四拍——原来音乐家冼星海当年,没准儿不是灵感突现,而是耳朵特别灵,捕捉到了岩石深处黄河的天然心跳啊!就连现代科技在这儿也得低头:5G信号随着河底神秘的电脉动忽强忽弱,像在把每一滴水的故事,翻译成奇特的“二进制浪花语”。
传说中大禹劈山的斧痕,如今化成了钢索桥的影子。游客的相机“咔嚓咔嚓”响,惊飞一群水鸟,恍惚中像听见了从前拉船纤夫飘来的号子。但在人们目光照不到的石头缝里,你猜藏着啥?那是几十万年前猛犸象来喝水时留下的波纹,还清晰地封在钙化层里呢!河谷最深处那个传说是大禹疏通的巨大泉眼,好像永远在吸进又吐出天上的星辰。气象图上的水汽曲线和敦煌古老的星图在这里重叠;现代相机抓拍的水珠儿飞沫里,竟然似乎能瞥见《尚书•禹贡》里那幅传说中的河流图纹,就像穿越时空的电磁波,在寻找一个能读懂壶口全部秘密的人!
夕阳西下时,瀑布仿佛收起了耀眼的锋芒,水雾蒸腾如淡淡的紫色轻烟。河对岸,山西的点点灯火和陕西天边的星星,各自照亮半边天地。而壶口,永远用那个老腔调,大声朗诵着大河和岩石订立的永恒契约。此刻,飞流直下的每一颗水珠,都神奇极了——它们同时流经了汉唐那清亮的老月光和现代5G基站的电磁场,怀揣着青藏高原的古老“基因密码”,一路奔腾,冲向渤海湾的生命循环。站在这个“天地造就”的关键位置,每一次像打雷一样的奔腾呼啸,都是地球漫长岁月和人类文明脚步的共鸣与合拍,都是大自然写就的诗篇与人类不朽故事的美妙押韵!
编辑:董应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