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照今朝 登封窑研讨非遗文旅融合新路径

登封时报 原创

2025-10-05 14:08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朝锋


中秋国庆双节启幕之际,为深挖登封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激活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动能,近日,登封窑非遗文旅文创学术研讨会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景洲召集省内外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嵩山脚下,共探千年窑火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之道。 

有着“中原民间第一窑”美誉的登封窑,烧制技艺始于唐、兴于宋,以白瓷为主打,珍珠地划花为标志性装饰技法,其创烧的橄榄瓶更是北方独有的化妆白瓷珍品。2014年,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千余年来薪火未熄的窑火,成为研究中国陶瓷史的珍贵实物资料。此次研讨会正是立足这一文化根基,聚焦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当日研讨活动议程紧凑、内容务实。上午,与会专家首先走进登封窑博物馆与非遗生产线,近距离观摩珍珠地划花、白釉剔刻等传统技艺演示,查看麦饭石茶具等创新产品的生产流程,对登封窑“以古法陶艺为骨,麦饭石釉料为魂”的传承理念给予肯定。在随后的交流中,李景洲致欢迎辞并介绍现状:“目前登封窑已建成集保护、传承、生产于一体的基地,但如何让古老技艺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仍需破题。”

研讨环节由嵩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吕宏军主持,河南省陶瓷协会会长杨德林、原河南省美术馆馆长于会见、郑州大学艺术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李红斌等专家学者,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普遍认为,非遗不应停留在展馆中,而要走进千家万户。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尚娜提出:“需将登封窑技艺与现代审美对接,开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让年轻人愿意买、喜欢用。”匠人设计集团设计总监姚春雷则从市场角度建议,可借鉴“非遗+研学”“非遗+市集”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针对产学研融合,河南工程学院教授刘宁表示:“高校与非遗传承基地的合作不应流于表面,而要建立联合研发机制,从材料改良、设计创新到品牌推广形成完整链条。”登封窑非遗传承人刘爱叶结合实践谈到:“年轻传承人的培养是关键,需要通过创新产品让他们看到技艺传承的市场价值。”

吕宏军在总结时指出,本次研讨会凝聚了多方智慧,明确了登封窑非遗保护的核心方向——既要坚守“真非遗”的技艺本真,又要通过创新融入当代生活,让千年窑火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

据悉,登封窑博物馆将梳理专家建议,后续计划联合高校与设计机构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并打造非遗研学路线,推动登封窑从“文化瑰宝”转变为文旅消费新亮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