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嘉陵江千年轨迹,品读阿蛮嘉陵十卷·氐马羌笛(下)历史星河
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流淌,嘉陵江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无数古老的故事与传奇。阿蛮老师的《嘉陵十卷·氐马羌笛(下)》,恰似一把密钥,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嘉陵江深邃历史文化的大门。当我沉浸于这洋洋洒洒的文字中,仿佛能听见嘉陵江水拍打着岸边的声响,感受到那跨越千年的时光脉搏。
一、青川:废墟上绽放的希望之花
(一)灾难的重创与记忆的伤痛
2008年“5·12”大地震,如同一头咆哮的猛兽,无情地席卷了青川大地。青川,这座嘉陵江流域的重镇,瞬间被推到了灾难的深渊。当阿蛮老师踏上这片土地,去地震中心现场踏访时,那惨绝人寰的景象如同一幅沉重的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青川震中,县西官庄镇东河口村,曾经美丽的青竹江从村口潺潺流过,滋润着肥沃的土地,孕育着无数的生机与希望。然而,地震瞬间爆发的巨大能量,如同一把锋利的巨斧,将村庄倚靠的山体劈断。山崩地裂间,岩石如炮弹般飞上天际,直接砸到青竹江对岸。地质专家测得的数据,抛射距离1300米,掩埋深度46米,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东河口村4个社,包括一所小学,总共186户780余人被无情地掩埋地下,不少家庭无一幸免。那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啊,无数的哭声、喊声、求救声,在那一瞬间被永远地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与此同时,青川县城乔庄镇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县城里的房屋几乎全毁,一片废墟瓦砾,曾经繁华的街道变得面目全非。灾后重建时,完全放弃、易地重建亦为规划选项之一,可见当时灾难的严重程度。每一块破碎的砖瓦,每一条断裂的街道,都承载着青川人民无尽的伤痛与记忆。
(二)重生的奇迹与坚韧的力量
然而,青川人民并没有被灾难打倒。他们在废墟中站了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书写着重生的奇迹。当阿蛮老师再次踏上青川的土地时,他惊讶地发现,今日青川县城除了沿河大街的“感恩奋进墙”、“感恩桥”等纪念性设施外,几乎看不到一点地震灾难痕迹。
青川,这座曾经被灾难重创的城市,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山青水绿、宽阔整洁、布局大气、现代感十足的城市。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什么力量让青川在废墟上重新站立,快速回归发展之路呢?
这其中,有全国尤其是浙江省无私的支援。那一笔笔资金、一批批物资、一队队援建人员,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青川人民前行的道路。更重要的是,青川人团结一心、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在灾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从废墟中清理出每一块可用的砖石,用汗水和心血重建自己的家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希望。
乔庄镇郝家坪战国墓葬群出土的木牍,记载了公元前309年冬,秦武王对丞相和内史下达的一条指令。这小小的木牍,不仅为先秦的土地制度提供了考古样本,也把青川与陕西关中的联系直接推到2300多年以前。它见证了青川悠久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川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的智慧与勇气。
二、氐羌文化:民族命运的交织与传承
(一)氐人的兴衰与消逝
在嘉陵江流域的历史舞台上,氐人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氐杨家族以仇池国、武兴国、阴平国割据陇南、川北、陕西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杨难当的仇池国都城即在今青川县沙洲镇,仇池山现为陇南名胜,相传为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乡。
然而,氐人的命运却充满了大起大落。他们在历史的浪潮中几经沉浮,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氐人的兴衰,如同一场悲壮的戏剧,让人感叹历史的无常。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过于张扬,或许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压力,氐人最终没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地延续下去。
(二)羌人的坚韧与传承
与氐人的大起大落最终消失不同,同处氐羌之地的羌人,南北朝时期似乎低调平和得多。在氐杨家族割据一方时,羌人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或许恰恰因为这样,羌人在此间顽强生存下来。
在阿蛮老师走过的嘉陵江上游沿线各地,羌族文化出人意料地鲜明。凤县城区凤凰湖畔有羌文化一条街,夜晚时分,年轻男女穿着羌族服饰逛街、参加娱乐活动成为一种时尚。略阳县建有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嘉陵江边古老的江神庙一直是陕甘羌族追忆古代羌民业绩,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而与略阳紧邻的宁强县,其县名即来自羌人。
《宁强县志》记载,宁强在商周时即为氐羌所居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设宁羌州。民国二年(1913)改宁羌州为宁羌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根据于佑任的提议,改宁羌县为宁强县。这小小的地名变迁,背后却蕴含着羌人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
羌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低调平和,但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他们的刺绣技艺传承至今,古老的羌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他们逐水而居,与邻为伴,与中国西南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三)氐羌文化的思考与感悟
氐人和羌人族群命运的不同走向,引发了我们对历史逻辑的深入思考。为什么氐人会走向衰落,而羌人却能顽强生存下来呢?是文化的差异,还是生存策略的不同?这其中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氐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化和历史是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们应该从氐羌文化的传承中汲取经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水经注》与嘉陵江: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一)《水经注》中的嘉陵江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阿蛮老师在文中巧妙地将《水经注》与嘉陵江的历史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水经注》讲到嘉陵江上游河流时,如同传统说书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又像结构主义小说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读起来需要费些功夫。但与实地踏访对照阅读,却增添了不少探索的乐趣。
例如故道水,在凤县、两当、徽县各河段有不同称谓,但主脉明确。进入略阳后,“汉水”和“嘉陵水”成了主角。阿蛮老师通过对《水经注》中关键词的解读,如建安水、塞峡、嘉陵道、嘉陵水、武兴城等,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了嘉陵江上游名称的演变脉络。
建安水,在《水经注》的全称为建安川水。甘肃省《西和县志》记载,建安水发源于西和县河口乡铁古坪,向西南流到礼县蒙张村注入西汉水。塞峡也在西和县,今名大湾峡。前述杨难当打败仗“将妻子北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峡谷。而杨难当称王的“仇池国”名称,亦得自西和县境之仇池山。仇池山现为陇南名胜,相传为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乡。《太平寰宇记》亦有推介:“山上有池似覆堂,有瀑布望之如舒布。”
这里的古今差异在于,《水经注》说的是建安川水经塞峡流注于“汉水”,在此之前,该书曾指出“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漾水”为西汉水的源头。而今天从天水齐寿山(嶓冢山)发源,经甘肃礼县、西和县、康县、成县,在陕西略阳县汇入嘉陵江的整条河,都叫西汉水。即是说《水经注》是把“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那个“汉”分成两段来叙述的,源头地区称为西汉水,之后才叫了汉水。
(二)实地踏访与历史印证
阿蛮老师到略阳实地踏访西汉水终点,从县城沿嘉陵江上行,经徐家坪到桑树梁,看到了西汉水与嘉陵江两江汇景观。当地乡民习惯把西汉水叫做西河,一座钢混结构大桥横跨西河河口,而大桥碑记仍以中国地图上的正式名称,标注为西汉水大桥。大桥建成于2003年,全长127米,桥面宽8米,造型颇具现代感。
桥下江水也很奇妙,呈三种颜色,西河水较浑浊为褐黄色,嘉陵江更清澈为深绿色,两江汇流的浅水部分为浅绿色。三条水纹线因无行船干扰,十分明显,让阿蛮老师想起了夏季的重庆朝天门,长江与嘉陵江两江汇一红一绿的奇特景观。秦岭山区的嘉陵江与川江原来也如此相似,真是山水相连,同一血脉。
阿蛮老师通过实地踏访,不仅印证了《水经注》中对嘉陵江的记载,也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嘉陵江的历史变迁和地理风貌。每一处地名、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三)历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水经注》与嘉陵江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古代典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实地踏访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真相,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在当今社会,历史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嘉陵江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保护,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古代文化遗产:略阳的璀璨明珠
(一)《郙阁颂》的文化价值
略阳为嘉陵江保留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其中被誉为“汉碑三颂”之一的《郙阁颂》尤为著名。郙阁,本为故道武都析里段(今略阳)临江高崖一处驿站类的行人歇脚亭阁,下有小溪通汉水(嘉陵江)。春夏季节小溪涨水,栈道毁坏,商旅行人受阻。
东汉建宁五年(172年),时任武都郡守李翕派衡官掾(汉代管理山林水道的地方官职)仇审率众修治栈道,建析里桥以利行人。当地百姓感念其功德,在析里崖壁刻石记其事,题为“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简称《郙阁颂》。
《郙阁颂》不仅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保存下一件汉隶精品,也为嘉陵江流域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考古学贡献。开篇所记“惟斯析里,处汉之右”,确证了公元二世纪嘉陵江的称谓就是“汉”或“汉水”。同时把地名“析里”的方位也做了准确记载。“处汉之右”是按河水顺流方向确定的,汉水右岸即嘉陵江西岸,正符合该刻石本来位置。
现收藏处灵岩寺在嘉陵江东岸药崖峡。《郙阁颂》同时把汉代的职官制度、武都官员的作为、民间社会生活,以及汉代官民行文惯例等都做了准确记录,让今人对这条母亲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汉代嘉陵江流域社会生活的大门。
(二)杨君神祠与江神庙的历史见证
除了《郙阁颂》,略阳还有代表氐羌文化的杨君神祠、江神庙等。杨君神祠的记载进一步确认了“嘉陵水”一名在略阳县境内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杨君神就是前已述及的仇池王杨难当,统治氐羌地三十余年,杨君神祠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江神庙一直是陕甘羌族追忆古代羌民业绩,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走进江神庙,仿佛能听见古代羌民的脚步声,感受到他们的英勇和智慧。江神庙的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古代文化遗产,是略阳的璀璨明珠,它们见证了略阳的辉煌与沧桑,也为我们了解嘉陵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古代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自然的侵蚀、人为的破坏等,都对它们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不随意破坏文化遗产,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活动。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们传承下去。让这些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五、嘉陵江正源:历史与科学的探寻之旅
(一)历史认知的变迁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嘉陵江正源的认知不断变化。在古代典籍中,对嘉陵江的记载也各不相同。直到公元八世纪,“嘉陵江”一词才正式出现在《元和郡县图志》《长安志》等唐代典籍里。
北宋以后,随着嘉陵江航道不断开通,“嘉陵江源”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北宋《九域守令图》是阿蛮老师所见最早标示“嘉陵江”名称的古代地图,其选择的地点正是古凤州梁泉县秦岭一侧。这幅绘制于900年前的地图,准确的方位描述形成的嘉陵江流域图景,与阿蛮老师踏访所得实际印象非常接近。
古代学人深入实地踏勘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他们超越时代技术限制的空间感和全局视野,让我们不禁为之钦佩。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和智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嘉陵江的历史画卷。
(二)科学考证的结论
2011年10月22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汉江、嘉陵江河源考证座谈会纪要》,以“充分考虑历史传承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准确量算河长、流域面积等河流天然特征值”等综合因素得出结论: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代王山东峪沟为嘉陵江正源。
这一结论是历史与科学相结合的成果。它既考虑了历史上人们对嘉陵江源的认知和记载,也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对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等进行了准确量算。这一结论的得出,让我们对嘉陵江的源头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三)探寻正源的意义与价值
嘉陵江正源的探寻,不仅仅是为了确定一个地理上的源头,更是为了深入了解嘉陵江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嘉陵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它的源头地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确定嘉陵江正源,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维护整个嘉陵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同时,嘉陵江正源的探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探寻正源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去揭开自然的奥秘。
六、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共鸣
(一)作者的深情倾注
阿蛮老师在文中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情感。他对青川在灾难中重生的惊叹与敬佩,对氐羌文化传承的关注与赞美,对《水经注》等古代典籍的深入研究与解读,都体现了他对嘉陵江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当他看到青川从废墟中崛起,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他为青川人民的坚韧不拔而骄傲,为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而点赞。在他的笔下,青川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生命力。
他对氐羌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他通过实地踏访,深入了解氐羌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并用生动的文字将其展现给读者。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氐羌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
(二)读者的心灵触动
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仿佛跟随阿蛮老师的脚步,踏上了一场探寻嘉陵江历史文化的旅程。我们为青川人的坚韧不拔而感动,为氐羌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惊叹,为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贵而珍惜。
我们从青川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有勇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应该学习青川人民的精神,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氐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化和历史是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是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随意破坏它们,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活动。让这些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阿蛮老师的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嘉陵江历史文化的介绍,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呼唤。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们应该从嘉陵江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族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嘉陵江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珍惜这份财富,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淌下去。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七、结语
阿蛮老师的《嘉陵十卷·氐马羌笛(下)》,是一部关于嘉陵江历史文化的鸿篇巨制。它以嘉陵江为线索,串联起了青川的灾难与重生、氐羌文化的传承、《水经注》与嘉陵江的历史、略阳的古代文化遗产以及嘉陵江正源的探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感受到了人类的坚韧不拔和文化的博大精深。青川在灾难中重生,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顽强生命力;氐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水经注》与嘉陵江的结合,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研究的魅力;略阳的古代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嘉陵江正源的探寻,让我们对嘉陵江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受到了心灵的触动。我们应该从文章中汲取力量,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保护活动。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嘉陵江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更多像阿蛮老师这样优秀的作品,带领我们探寻更多的历史文化奥秘。让我们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不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