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度中见性情 笔墨里显精神
——评胡兆峰行楷艺术的传承与突破
●杨东志
初识胡兆峰,是他的一幅《老子养生秘字诀》书法作品。挂在老子出生地——河南鹿邑太清宫书画院。这幅作品橙黄色的泾宣,白底银花的绢布装裱,古朴典雅,端庄大气。因为“秘字诀”内容用字罕见(《字典》《辞典》《辞海》甚至《辞源》均未收录),故而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让我对胡兆峰产生了兴趣,并主动要求观赏他的其他作品。这样一来,就让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胡兆峰,老子故里河南鹿邑人,自幼喜爱书法,曾遍临诸贴,并慕追“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精研米芾,真草隶篆皆能,尤精行楷。系中国老年书画家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书画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书法师。
在中国书法谱系中,行楷作为楷书与行书的过渡形态,既需坚守楷书的端庄法度,又要兼具行书的灵动气韵,历来是检验书家功底与创造力的"试金石"。胡兆峰深耕行楷多年,其作品在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传承中,开辟出兼具古韵与今风的艺术路径,将汉字书写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熔铸为独特的视觉语言,为当代行楷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传统功底的深厚与否,直接决定着行楷创作的根基稳固度。胡兆峰的行楷书法艺术,首先凸显出对“二王”体系的深度溯源,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其笔法继承二王体系,同时巧妙融入颜真卿浑厚笔意。这种取法上的"双轨并行",使其作品既有"群鸿戏海,舞鹤游天"的灵动姿致,又具备"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沉厚质感。观其《海纳百川》等代表作,起笔多藏锋蓄力,行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转折处圆转自如,收笔或顿或提皆显力度,完全遵循传统行楷"笔笔有来路"的创作准则。
在点画锤炼与字形构造上,胡兆峰展现出精准的把控能力。行楷的精髓在于"楷法不失,行书意足",他深谙此道,将楷书的严谨结构与行书的流畅笔势完美融合。其笔下横画多呈"一波三折"之势,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竖画则挺拔如松,偶以侧锋取势增添动感;撇捺舒展如翼,却始终保持内敛的张力。单个字形往往呈现左密右疏的动态平衡,如常见的"明"字,其"月"部竖钩内收,既符合楷书的结字规范,又暗含行书的连贯意趣。这种对字形的精微处理,让每一个汉字都成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兼具稳定性与灵动感。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胡兆峰的行楷创作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突破性的探索意识。也就是俗话说得“入贴出贴”,其最鲜明的创新,在于将隶书波磔笔法融入行楷书写,在横画收笔处巧妙化用"雁尾"处理,这种技法在明代行书作品中仅占9.2%,在当代行楷创作中更显难得。这种跨界融合并非简单嫁接,而是将隶书的古朴厚重与行楷的流畅飘逸有机统一,使作品在视觉上形成"古意今韵"的独特张力。另一个创新亮点是对"飞白"技法的创造性运用,通过渴笔形成的虚实对比,让线条产生丰富的层次变化。这种处理,不仅增强了笔墨的节奏感,更赋予作品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章法布局的匠心独运,使胡兆峰的行楷作品形成整体的审美气场。行楷创作最忌"状如算子"的呆板排列,他深谙此道,在谋篇布局上追求"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艺术效果。根据文本内容的情感起伏,适当调整笔墨密度,使书法与文意相得益彰。这种布局处理既延续了传统行楷"计白当黑"的空间理念,又融入现代审美的构成意识,让观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获得视觉上的愉悦体验。
笔墨背后的文化意蕴,是胡兆峰行楷艺术的深层价值所在。书法作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笔墨技法,更在于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胡兆峰的作品中,既有"海纳百川"的开阔气象,也有"清泉石上流"的清雅意境,这种多元风格的呈现,源自于他对传统文化的广泛涉猎。他注重在诗词、绘画、音乐中汲取养分,将文学的意境、绘画的构图、音乐的韵律融入笔墨创作,使作品超越单纯的文字书写,成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这种文化积淀让他的行楷摆脱了技法层面的匠气,呈现出"雅俗共赏"的时代艺术魅力。
在当代书法语境下,胡兆峰的行楷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下,不少书家要么深陷传统难以自拔,作品缺乏时代气息;要么一味求新求怪,脱离书法的文化根基。而他,却始终坚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创作理念,将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视为艺术发展的"双翼" 。这种创作态度既保证了作品的文化品格,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为当代行楷创作开拓了可行路径。从艺术价值来看,他的作品兼具观赏价值、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既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案例范本,也让普通观众感受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当然,“艺无止境”。胡兆峰的行楷艺术仍有可精进之处,如在某些作品中,创新技法的运用偶尔略显刻意,传统笔墨的韵味未能完全渗透;部分题材的创作风格趋于雷同,个性化表达尚有提升空间。但瑕不掩瑜,这些不足恰恰彰显了其艺术探索的真实性,也为其未来创作留下了广阔的提升空间。
纵观胡兆峰的行楷创作,他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枝,以文化为魂,构建起兼具法度与性情的艺术世界。其作品中,每一笔墨都承载着对传统的敬畏,每一处创新都蕴含着对艺术的思考,这种坚守与突破并存的创作实践,使其在当代行楷领域占据独特地位。随着艺术探索的不断深入,相信他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为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杨东志,笔名谷鸣,河南鹿邑人。著名作家、诗人、书画艺术评论家、“老学”专家。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硕导)。曾在省级以上报刊及新加波、菲律宾、台湾等国家与地区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文学等作品两千余篇(首);著有长篇小说《坎坷人生》《老子正传》《陈抟传奇》《盘古》,短篇小说集《乡雨村风》,诗集《绿色的希冀》以及《道行天下》、《唐玄宗御批<道德经>今译》、《宋徽宗御批<道德经>今译》、《明太祖御批<道德经>今译》、《清世祖御批<道德经>今译》等26本书。有书画评论文章200余篇见诸于报刊网络,代表作为“十评曾翔”等。作品先后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首届文学艺术一等奖”、“河南省民间文学成果奖”、“五个一工程提名奖”、河南省首届“橄榄杯”诗歌优秀奖、《芳草》月刊“芳草杯”小说优秀奖等省级以上奖项60余次,并荣获“改革开放30年文艺功勋奖”和“世界文学艺术界功勋艺术家”称号;作品先后被英国皇家图书馆、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诗人传集》等大型权威辞书。现系中国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书画名家理事会副理事长、世界实业家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执行)、世界华商联合会书画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协会副秘书长,先后被人民文艺家协会、中国诗书画印研究院、澳门书画家联谊会、河北省毛体书法家协会、昌艺阁美术馆、深圳东汉文化发展投资公司、江苏项王文化有限公司、上海荣燕斋书画院、北京墨石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及人民文艺网、河南李耳集团公司、安徽东汉酒业有限公司、贵州盛世国华酒业集团公司等聘为名誉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