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可能干好新闻的

善言良语 原创

2025-10-01 10:19

忙完正观上线五周年,迎来国庆假期第一天,终于腾出时间,好好看一本书!

爱不释手、大快朵颐、边看边划、沉浸式读完朱建华老兄的新著《跟名记者学写作》,一位位新闻前辈的采访、写作故事,如久旱甘霖,好不快哉!

上金句划重点,触动我的内容梳理归纳与君分享:

一.关于理想和情怀

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可能干好新闻工作的。

不管有多少人或失望或悲伤地离开,总有人满怀理想地进来。

手抖,写不好字;心不正,做不好新闻。

新闻应该给人以美的诱惑力。

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站在一起。

郭超人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家里保存的160多个采访笔记本就是明证。

二.关于脚力和采访

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采访就是出门采购,就是要能拿东西回来。

记者只要走出去、沉下去、扎进去,哪怕是雪域高原、生命禁区,照样能结出丰硕成果。

一个记者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除此别无他途。

当记者的不去调查,就只能写些没有味道的“精神新闻”“公务新闻”。

“我过去尝到过许多深入的甜头。所以不仅写报道愿意深入到基层去,连写评论也愿意到基层去。一到基层,原来僵硬的思路活跃了,原来枯涩的语言也生动了。”

记者的浮躁: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

罗开富,第一个重走长征路的记者,当年主力红军走了368天,罗开富也走了368天。共写了320篇《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40万字。期间,大体是白天走路,晚上11点开始动笔,第二天凌晨1点多定稿,然后誊抄到电报稿上,3点左右可以休息,清晨又上路。一般每天睡三四个小时。

涉浅水者得虾,其颇深者得鱼鳖,其最深者得蛟龙。

与老百姓一见面就亮出记者证,拿出笔记本,效果往往不好。封建社会还有微服私访呢,何况记者?你就往地头场边一坐,与人闲聊,从眼前身边的事儿聊起,像拉家常一样,就能了解到情况。这不是采访技巧的问题,至少,你对他们有感情,会用他们的语言说话。

新闻采写二八定律:说理的部分不要超过20,剩下80用事实说话。

三.关于领头人

总编总编,总是在编。要身体力行,要求编辑、记者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总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把握好导向。就像一个船长,风平浪静的时候,你可以优哉游哉,但一旦海浪翻涌,你就要掌好舵,否则会全军覆没。这时你再带头写稿子、再发动大家想点子,也不管用了。

四.关于责任心与匠心

《再给后代5000年》不足500字,从晚上10点开始动笔,一直写到了次日凌晨5点多,先后换了7个导语。

编出的稿子必须是成品,决不给后面工序包括审稿人遗留问题。

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记者,拿出一段时间做做编辑是大有好处的。

要使读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要动感情。

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在思想感情上不当旁观者,培养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是必要的。

像樊云芳这样的记者,我们要支持,她写来的稿件,你们不要轻易改动。我再说一遍,不要轻易改动!鼓励她大胆探索嘛,让她形成自己的风格嘛!

你毙了他的稿子,更像杀了他的孩子。

五.关于选题

不审时就不能度势,不度势就不能选题。

每写一篇报道,首先要想清楚该告诉读者什么。

新闻不是有闻必录,不是捡破烂,好的往里捡,不好的也往里捡。

人民日报的头条新闻,除中央重大活动外,相当数量为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中央感到满意,二是地方部门感到有用,三是群众感到有益。

不拘一格选头题,要有“四敢”精神,即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老框框,敢于开“第一腔”,敢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为一个记者,并不是所有的好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到报纸上来写的,一个记者要经常研究这个时代,要把你写的人、你写的事放到时代的秤上来称一称,看看你写的这个人、这件事有多大的新闻价值。

何为好新闻?七个字。大:选题大多数人关心;新,两层意思,刚发生的新鲜事,老事情新角度;深,揭示问题的深度;快,发生的时间与稿件发出的距离;短,篇幅要短;活,有技巧,程式中求变,呆板中求活;强,社会效果好。

六.关于学习与站位

不了解大局,只能是一个文字匠。

何为大记者,大胸怀大视野,抓大问题。

“每天上午翻阅当天的报纸、文件,遇有新颖、精辟的观点,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我都要或做摘录,或做卡片,保存起来备用。”

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要想当个好记者,文化底蕴非常重要。一个人文笔的高低赖于文化的深浅厚薄。

对新闻专业学生进行知识测验,问:范长江是谁?有学生回答:范长江是小品演员。哄堂大笑。

新闻界有种浮躁情绪,对政治理论忽视,对头条不重视,有的记者甚至不看头条,认为那是官场的事。如果没有政治这个基本支撑,新闻会失去方向,丧失意义。

不要认为制作标题是编辑的事,编辑当然有责任提升标题质量,但在稿件写作阶段就拟出一个合格的标题,也是记者的分内之事。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好比坐着轮船在海上航行,旅客总是埋怨船走得太慢;只有经常回头看看,才会发现自己离原来的出发地已经很远,离目的地已经越来越近了。

七.关于名记者的“翻车名场面”

案例一:辽宁举办一次文艺会演,接到报道任务很紧急,由于到现场采访来不及了,记者就采访歌咏队队长,对方能说会道,说活动开展如何如何好,他就写了《车间处处闻歌声》。报道出来后有人举报这是假新闻,记者没有到现场,车间劳动纪律非常严明,怎么可能在车间唱歌呢?因为这事儿,刚评上的报社先进工作者称号也被撤销了。

案例二:你看你这里怎么写的,“会场上自始至终掌声不断”,既然自始至终大家都在鼓掌,那阿洛夫还怎么做报告,大家还怎么听报告?面对诘问,记者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跟名记者学写作》这本书里佳作和故事太多太多了,本文无法一一展现,以上这些金句和故事出自哪位前辈?也原谅我卖个关子。新闻史上的经典和背后的故事,都在书里,等你发现。

沉住气,走远路。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