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育人十四载 德艺双馨铸师魂——记郑州理工职业学院中国室内设计教育专家王常慧

河南省教育网 转载

2025-09-30 16:13

在郑州理工职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有一位深耕职业教育一线 14年的“多面手” 教师:她是课堂上循循善诱的“引路人”,是科研中锐意进取的“探索者”,是校企合作里搭建桥梁的“纽带人”,更是学生竞赛中保驾护航的“金牌教练”。她就是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室内设计教育专家库成员王常慧。从教十四载,她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准则,在教学科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赛道上步履不停,用热爱与坚守书写着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初心答卷。

立德树人:把“育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育人。”这是王常慧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任教师,她始终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点滴——课堂上,她会结合包装设计案例,向学生传递“设计要兼顾美学与社会责任”的理念;课后,她主动为基础薄弱的学生答疑,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从设计思路梳理到软件操作细节,耐心陪伴每一位学生成长。

有学生曾说:“王老师不仅教我们怎么做好设计,更教我们怎么成为有温度的设计师。”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她成为学生口中“最靠谱的王老师”,也让她的课堂始终充满活力与温度,多次获评校级“优质课程”。

艺技双优:从“创作者”到“产业接轨者”

作为中国室内设计教育专家库成员、郑州美协设计艺委会会员,王常慧从未脱离艺术创作一线,更注重将产业前沿趋势融入创作与教学。她的作品多次亮相“创意河南”“河南之星”“中南星奖”等省级、区域性权威设计赛事,累计获奖十余项,其中,《传统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系列作品,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特色,又符合当下消费市场审美需求,被美术馆收藏,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典范。

“设计不能闭门造车,要懂产业、知市场。”这是她的创作信条,也为她后来推动产教融合埋下伏笔。在创作中,她常与河南本土设计企业交流,了解行业痛点与需求,这些一线经验最终都转化为课堂上的鲜活案例,让学生提前触摸行业脉搏。

教研相长:以科研之力赋能教学与产业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王常慧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她聚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教学痛点”与“产业难点”,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持、参与省厅级科研与教改课题10余项——2022年,她主持的《产教融合背景下河南职业教育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精准切中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脱节的问题,提出“企业需求反向定制课程”的思路,获评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一等奖,相关成果已在学校及多所兄弟院校推广应用。

她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参编《包装设计实务》《实用二位构成》2本专业教材,将校企合作案例、行业新标准纳入其中;获得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种可回收环保包装结构》《数字媒体设计用多功能绘图板》等专利,已与河南本土企业合作探索落地,真正实现“科研服务教学、教学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凭借突出的教研成果,她还拿下河南省首届天地之中创意设计大赛“教学成果奖”,成为“教研相长”的生动范本。

倾心育苗: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为“行业能手”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常慧深知,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能上岗、会干事”的实用型人才。为此,她把大量时间投入学生竞赛指导,更创新地将“校企合作项目”融入竞赛训练——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她带领学生走进合作的河南文创企业,以企业真实产品为原型设计包装方案;备战“创意河南艺术设计大赛”大赛时,她邀请企业设计师共同辅导,让学生在竞赛中提前适应“职场协作”。

这份用心换来了丰硕成果:她指导的学生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斩获国赛一等奖,实现学校该赛事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累计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市级竞赛奖项100余项,她本人也多次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不少学生毕业后进入河南本土设计企业,凭借扎实的实操能力快速成为业务骨干,常有企业反馈:“王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上手快、懂需求,不用过多磨合就能胜任岗位。”

十四载春秋,从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到如今的 “省级骨干教师”“竞赛金牌教练”,王常慧始终扎根职业教育土壤,在教学、科研、产教融合的路上从未停歇。“未来,我想继续搭建更多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更多懂艺术、懂产业、懂市场的河南本土设计人才。”谈及未来,这位坚守初心的教育者眼中满是坚定。在她看来,职业教育的价值,就藏在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里,藏在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人才的责任里——而这份坚守,仍在继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